國際在線陜西消息(記者 柳洪華):以文物為匙,解“何以中國”之問。7月9日至11日,來自巴基斯坦、羅馬尼亞、墨西哥、尼加拉瓜、泰國、突尼斯、越南、緬甸等國家的“打卡中國——你好,陜西!”參訪團,走進陜西考古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中國青銅器博物院等文物殿堂,透過文物看文明,穿越歷史看中國。
“打卡中國——你好,陜西!”參訪團參觀中國青銅器博物院 攝影 張雨晨
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在西周早期著名禮器何尊的器內底部,122字銘文中“藏著”一句“宅茲中國”,這是已發現的“中國”二字的最早文字記錄。
溯古言今,“中國”二字與何尊熠熠同輝、文脈關聯三千年,其內涵從最初的方位區劃“天下之中”不斷演變、發展、擴充,融匯于中華文明的浩蕩洪流,成為世界窺見“國名”源頭、了解“何以中國”的文字之始。
青銅器文物上的段段銘文,勾勒出周秦歷史的模樣,記述著周秦文明的演變,用“何以周秦”作答“何以中國”。
何尊 攝影 柳洪華
從地下到地上、從荒野到館藏,文物所經歷的考古曆程,正是中華文明的石破天驚。
1974年3月,沉睡于地下2000多年的秦兵馬俑被發現。此後,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俑,成為中國的又一象徵。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三個俑坑全部發掘可出土陶俑、陶馬近8000件。“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這些中國古人猶如一張張“精準畫像”,用“千人千面”的風采印證著中華文明的獨特,也讓世界看到了創造文明的“中國面孔”。
秦始皇帝陵兵馬俑 攝影 張雨晨
出秦入唐,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的何家村遺寶展廳,眾多文物的背後都包蘊著文明交流的精彩故事。
比如骨咄玉帶銙,骨咄即珂咄骨,是中亞的一個小國,位於今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之間,史籍記載其與唐王朝交往密切;再如鎏金仕女狩獵紋八瓣銀盃,杯內底的魔蝎、指鋬上的鹿、外壁的仕女及狩獵的男子,充分説明瞭這是一件融合東西方文化藝術的佳作。
這些從未停止訴説的文物,無不證明了文明從來不是對立的。在宏闊廣大的空間和深邃悠遠的時間中,讓中華文明孕育出“和而不同”“協和萬邦”等文明基因,也讓人類文明在交流中互鑒、在互鑒中發展。
鑲金獸首瑪瑙杯 攝影 柳洪華
唯有潛入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方能找到“何以中國”的答案。
2022年開館的陜西考古博物館,系統梳理了自建國以來陜西考古的發展歷程,用考古學科發展史和考古學理論、成果解讀、文保理念和技術,來解剖五千年多年文明史的模樣。
打開陜西考古博物館的大門,燦爛奪目的歷史文明映照著飛速發展的現代崛起,這大抵就是“何以中國”之要津。
“打卡中國——你好,陜西!”參訪團參觀陜西考古博物館 攝影 張雨晨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從“宅茲中國”到“何以中國”,煌煌千年的史歌,永不沉默的文物以“盛世中華”見證者之名,恪守中國立場,超越中國局限,向世界講述“何以中國”。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