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侗錦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粟田梅在位於湖南省通道縣牙屯堡鎮文坡村的侗錦傳承基地內紡織侗錦。
粟田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侗錦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侗錦的紋樣取自動植物和器物,一代代心手相授。20世紀90年代,粟田梅在家鄉湖南省懷化通道侗族自治縣牙屯堡鎮文坡村開了一家小店自織自賣。但她逐漸發現,對侗錦感興趣的人多,真正願意購買的人少。古老技藝面臨傳承難題。
2009年,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60多名師生來到通道縣調研非物質文化遺産。師生們發現,原本尋常的侗錦竟與前衛的“像素畫”有異曲同工之妙。師生們找到粟田梅,一起想法子改良侗錦。他們邀請知名設計師參與設計,在材質、顏色和功能上創新,使簡潔的設計既青春時尚,又降低了織造難度,這一古老技藝重新煥發了生機。
“學生創新+村民創業”的合作模式使當地人得到實惠。村裏的人均純收入由2011年的500多元增長到2016年的3500多元,106戶貧困戶因此脫貧。
如今,在文坡村新建的侗錦傳承基地,30多架織機和七彩棉線相映生輝,這裡將成為侗錦的織造工廠。粟田梅説,憑手藝就能掙到錢,外出打工的織娘回來了,年輕人也願意學了,古老的織造技藝就能傳承下去。
侗鄉取之不盡的文化元素激發了學生們的靈感。不光是侗錦,他們還從侗鄉的鼓樓、蘆笙、剪紙、竹編等元素中取材,借助3D列印等技術手段,開發出幾十種文創産品。這些項目被統一稱為“新通道”。如今,不僅僅在侗鄉,這些岳麓山下的“文化創客”已經走出湖南,遍訪西部民族地區,讓古老的民族文化煥發出嶄新的活力。
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