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鹽湖如同一個七彩調色盤。
每到夏天,運城鹽湖氣溫高達40℃,鹽湖中的藻類和鹽水蟲迅速繁殖,使得湖水呈現出各種顏色,宛如一個巨型的天然調色盤,讓人不禁感嘆神奇的自然風光。此外,採鹽人、撈蟲人在湖中忙碌,收穫著鹽湖的饋贈。
運城鹽湖是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之一,總面積達132平方公里。湖水呈現七彩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氣溫上升,水分蒸發,湖水中鉀鈉等成分濃度不同導致湖水變色,一般為紅色或者粉紅色;第二,鹽湖和世界其他鹽湖或者海鹽田一樣,生長著一種叫杜氏鹽藻的嗜鹽綠色微藻,正常情況下使湖水呈綠色,但在生活條件不良時,杜氏鹽藻會産生血紅素,藻體呈紅色,也會把湖水染成紅色或粉紅色。再加上藻類多少的差異,會使湖水産生深淺不一的各種顏色。
鹽湖是我國最古老的鹽業生産中心,古稱“鹺海”“古海”,因位居黃河以東而稱“河東鹽池”,産的鹽被稱為“河東大鹽”。隋末唐初,鹽湖千百年來靠“天日曝曬,自然結晶,集工撈採”的自然生産方式轉變為“集鹵蒸發、過‘籮’調配、儲鹵、結晶、鏟出”的“五步産鹽法”。“五步産鹽法”是鹽業生産技術發展的重大進步,也是中國鹽業生産史一個劃時代標誌。然而這種技藝主要是以口傳心授和以師帶徒的方式來傳承。加之露天作業辛苦,生産成本高,上世紀80年代始,“河東大鹽”逐漸停産,“五步産鹽法”一度面臨失傳的困境。2010年,為適應現代人群康養需求,鹽湖開始恢復這種古法技藝。該技藝2014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除了鹽,湖中數以百萬計的鹽水蟲也因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成為養魚養蝦的絕佳飼料。夏季的鹽湖上總是能看到採鹽人、撈蟲人忙碌的身影。(記者 馬立明 通訊員 黨永立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