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南京絨花:發間簪花,綻放在清宮劇中的非遺珍萃

2018-08-21 14:58:46  來源:新華網  編輯:程茜

  南京絨花:發間簪花,綻放在清宮劇中的非遺珍萃

  趙樹憲和徒弟們製作的各式簪花

  南京絨花:發間簪花,綻放在清宮劇中的非遺珍萃

  圖為絨花製成的牡丹

  因為一部清宮劇的熱播,劇裏嬪妃精美繁複的頭飾工藝走進觀眾的視野。後宮女子們頭上所簪的飾物叫做絨花,來自南京,是中國非遺的珍萃。

  南京絨花:發間簪花,綻放在清宮劇中的非遺珍萃    

  滿墻艷麗的絨花展品下,趙樹憲在製作絨花。

  在江蘇南京民俗博物館內 ,一間小小的“絨花坊”裏,這些絢爛的絨花精靈在一雙巧手的上下翻飛中,含苞綻放。趙樹憲——這門古老行當為數不多的扛旗人,在滿墻繽紛的絨花展品下,溫和地向每一位來客娓娓道來絨花的工藝與傳説。

  南京絨花:發間簪花,綻放在清宮劇中的非遺珍萃

  絨花製成的鳳冠,古代女子出嫁時所戴,宛如華美祥雲。

  絨花,諧音“榮華”,寓有吉祥、祝福之意。因此,在明清的民間,婚嫁喜事、春節、端午、中秋時分,普遍有用絨花裝飾的習俗 ,藉以祈福。

  南京絨花:發間簪花,綻放在清宮劇中的非遺珍萃

  絨花製成的桃花髮簪嬌嫩可愛。

  南京絨花,色彩以大紅、粉紅為主,中綠為輔,間以黃色點綴,顯得明快富麗。絨花品種中,還屬鬢頭花最受人們的青睞。目前,漢服愛好者是絨花坊裏最主要的客源。

  南京絨花:發間簪花,綻放在清宮劇中的非遺珍萃

  五彩的蠶絲是絨花的基礎材料。

  在趙樹憲的工作室內,一排色彩明艷的蠶絲在竹竿卷間纏繞格外顯眼。由蠶絲煮熟後的熟絨作為花瓣和花蕊的材料,熟絨吸收光線的天賦,令光滑的蠶絲平添一層雍容的質感。

  南京絨花:發間簪花,綻放在清宮劇中的非遺珍萃

  製作絨花的第一步——勾條。

  只見趙樹憲摘取不同顏色的幾縷絲條在案板上固定住,按在食指和中指間壓平、梳理順滑,再用燒至退火軟化的黃銅絲平整得夾住絲條,剪下1釐米寬。

  南京絨花:發間簪花,綻放在清宮劇中的非遺珍萃

  不出一會,趙樹憲的案前已鋪滿了絨條。

  接下來,雙手擰住銅絲左右一端,同時向反方向輕巧一捻,蠶絲瞬間成螺旋狀,形成了絨花最基本的部件——絨條。

  南京絨花:發間簪花,綻放在清宮劇中的非遺珍萃

  在“打尖”過程中 ,一把沉重的剪刀在趙樹憲手中輕快地“咔咔”起來,細細的絨毛隨之飛舞。

  “打尖”是絨花製作的第二步,用剪刀對絨條進行加工,變成圓形、錐形、弧形等形狀,不同形狀的絨條會組合成形態各異的花葉。

  南京絨花:發間簪花,綻放在清宮劇中的非遺珍萃

  經過修剪和組裝的“魔法”,趙樹憲指間開出了一朵小花。

  傳花是最終的製作,用鑷子將打過尖的絨條進行造型和組合,搭配一些輔助材料,製作出最終的絨花成品。

  南京絨花:發間簪花,綻放在清宮劇中的非遺珍萃

  滿墻的絨花工藝品,都來源於趙樹憲“心中有丘壑”的設計靈感。

  趙樹憲做絨花無需圖紙,設計的圖案、色彩的搭配只在他心中成型,再任由這種審美的靈感從腦到手。一天的時間裏,窗外光影流轉,幾縷絲條簇擁著漸漸幻化為一朵簪花。民間工藝不同於大雅之堂的藝術品,設計上沒有精細的規定,那種感覺,都是平日裏對美的留意。

  南京絨花:發間簪花,綻放在清宮劇中的非遺珍萃

  絨花坊裏,還保存著時下熱播清宮劇裏主角佩戴的頭花——“搖錢樹”的複製品。

  去年六月,一齣清宮劇劇組的造型師在網上聯繫了趙樹憲,對方提供了故宮現有清代皇室發飾收藏款的圖片,款式包括菊花、福壽三多和搖錢樹等19款髮式,希望趙樹憲能“經典重現”。其中,做工最複雜的要屬搖錢樹造型絨花。趙樹憲和徒弟們花了一週才做好這支配色豐富、技巧繁複的簪花。剩下的造型,師徒們又加班加點一個月的時間才精造完成。

  南京絨花:發間簪花,綻放在清宮劇中的非遺珍萃

  午休時,趙樹憲會翻閱一些漢服知識的書籍,學習古典圖案的美感。

  因為劇方在微博上的展示,趙樹憲和他的絨花一下子“火”了。對此,趙樹憲很平靜,像大多數心如止水、沉得住氣的匠人一樣,他仍將心思穩穩地放在絨花工藝的精造上。在趙樹憲看來,絨花不單單是一件飾物,更是結合了設計的巧思、美感的和諧、手工的用心於一體的藝術品。發現美、積累、融匯創新,是每一個美術師必修的課程。

  南京絨花:發間簪花,綻放在清宮劇中的非遺珍萃

  絨花製成的小雞栩栩如生。

  在這種理念的引導下,他開始細細觀察生活的每一寸角落。去動物園時,他也會仔細觀察動物的神態與體型,再把這種記憶落實到絨條的塑形上。

  南京絨花:發間簪花,綻放在清宮劇中的非遺珍萃

  大小不一的剪刀、鉗、刷、尺、毛筆。趙樹憲用簡單的工具,恢復出斑斕錦繡的傳統手藝。

  雖然,趙樹憲創新不斷,但一個遺憾的事實是,南京絨花被列入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産目錄已經好幾年了,仍然沒有走出瀕危的境地。 40年前,南京曾有一家絨花廠,趙樹憲就是那時進工廠當學徒的。上世紀90年代,絨花廠倒閉,趙樹憲一度告別了這個行當。2008年,他應南京民俗博物館的邀請,在館內設立了“絨花坊”,默默地恢復這個古老的行當。

  南京絨花:發間簪花,綻放在清宮劇中的非遺珍萃

  在年輕的學徒莊珊珊眼裏,第一步“勾條”就不太容易。

  絨花的美吸引了很多年輕人的加入。然而這門手藝太需要“定力”,學徒期間又沒有工資,年輕人大多首先考慮生計。做絨花的材料都很貴,交了材料費幾個月學不出來,許多人就中途退出了,師傅花去的精力也白費了。這幾年,絨花坊裏學徒來的來,走的走,最後只剩下五個學徒,清一色的女孩子。

  南京絨花:發間簪花,綻放在清宮劇中的非遺珍萃

  女學徒在製作“臘梅花”的絨條。

  在學徒眼裏,堅守一生的師傅是榜樣,師傅首先教會他們的,不是絨花的技藝,而是專注。她們學習師傅的姿態,盯著手中的活,在時光的流淌中保持靜默。站在師傅的肩膀上,她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南京絨花:發間簪花,綻放在清宮劇中的非遺珍萃

  趙樹憲在和學徒講制花技巧。

  “坐得住,不能煩。幹任何一行,專注的人才會有成果。”趙樹憲思考了一會,“好在,還有人願意學,我願意傾囊相授”。

  南京絨花:發間簪花,綻放在清宮劇中的非遺珍萃

  趙樹憲與徒弟們的絨花作品《鶴》

  南京絨花:發間簪花,綻放在清宮劇中的非遺珍萃

  趙樹憲與徒弟們的絨花作品《菊》

  南京絨花:發間簪花,綻放在清宮劇中的非遺珍萃

  在窗格下,趙樹憲守著小小的工作臺和精美的絨花,日復一日。

  工匠精神是樸素的,也是孤單的。但基於迷戀與鍾情,這份執著就不顯得落寞。 “傳幫帶”是每個匠人必須要走的最後一段路。花枝正俏的絨花技藝,在等下一陣春風。新華網(魏薇/文 席航飛 郭家豪 李澤睿/攝)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