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從蘭考焦裕祿幹部學院門口的“焦桐”下走過(2017年8月9日攝)。這棵泡桐是焦裕祿當年親手種下,被人們稱為“焦桐”。
河南蘭考是焦裕祿精神發源地。50多年前,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除三害”:風沙、鹽鹼和內澇——這是他經過大量調查研究找到的蘭考貧困的主要原因。改革開放後,“三害”在蘭考成為歷史,但貧困卻始終是壓在當地人民頭上的“一座大山”。2002年,蘭考被確定為國家級貧困縣。
近年來,蘭考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抓住産業發展的“牛鼻子”,加快城鄉統籌發展,持續推進改革和創新,切實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
2017年3月,蘭考成為河南省首個“摘帽”的貧困縣。共産黨人交出的這份亮麗成績單,是對焦裕祿同志最好的紀念,也是共産黨人不忘初心、堅持人民至上執政理念的鮮明體現。
40年前,蘭考火車站還是隴海鐵路上一個破舊小站,裏面擠滿了外出打工的蘭考人;如今,每天近40班高鐵給蘭考帶來了四面八方的客商。
改革開放40年,從過去的“窮蘭考”到如今的“美家園”,蘭考不僅摘掉了貧帽子,更抖擻了精氣神,探索出了一條縣域發展之路,在改革創新中奔向小康。
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