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楓涇發展特色小鎮:堅守“農”之根脈

2018-12-06 09:43:24  來源:新華網  編輯:李勝蘭

楓涇發展特色小鎮:堅守“農”之根脈

  在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新人們參加楓涇水鄉婚典(2017年9月22日攝)。 新華社發

  新華社上海12月5日電(記者李榮)“我們發展特色小鎮,堅持‘三不主義’,這是一條不可逾越的底線:不大拆大建、不貪大求全、不另起爐灶。”在滬郊金山楓涇古鎮採訪,鎮黨委書記張斌如是強調。

  楓涇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被稱作“吳根越角”,是吳越文化的代表。同時,這裡又是上海推進特色小鎮建設的“前沿地帶”。古鎮“姓古”,又要發展更新,如何處理這個關係?楓涇作出了有益探索。

楓涇發展特色小鎮:堅守“農”之根脈

  在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新人們參加楓涇水鄉婚典(2017年9月22日攝)。 新華社發

  走進今天的楓涇古鎮,依然是原汁原味的江南水鄉農家風範。“農”,是貫穿楓涇的發展脈絡;丟了“農”,楓涇就不是“活著的古鎮”,這是鎮領導班子的共識。

  記者了解,根據楓涇特色小鎮的發展規劃,目前正在展開古鎮更新、産業更新、社區更新和鄉村更新“四大工程”。不管如何更新,楓涇堅守原則底線:堅決留住原住村民,讓他們盡享發展“紅利”;堅決保留以江南建築為“形”、人文歷史為“魂”的“人文古鎮”完整生態。

  在楓涇的産業更新中,有一個正在形成區域要素影響力的特色項目——長三角路演中心。這個充滿新意的項目,也是基於“農”之根本:農科專家手裏多的是研究成果,落不了地;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最缺的也是農科成果,不知到哪兒去找。楓涇借鑒“路演”方式,形成對接機制,至今已舉辦27場路演活動,成功對接項目39項,成果轉化金額超5000萬元。

楓涇發展特色小鎮:堅守“農”之根脈

  在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畫家在創作農民畫(2018年1月24日攝)。新華社發

  “農”,在楓涇古鎮被激活,由“農創”向科創、文創拓展,雙創活力在一二三産業融合中聯動互動。

  在實施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楓涇鎮領導班子達成共識:尊重古鎮生活根脈,堅決“不擾民”;不動農民“奶酪”,要“反哺”農民。

  新義村是楓涇鎮推進鄉村振興的探索實踐點,正打造“田園綜合體”,依託路演平臺的要素集聚優勢,實施芝麻、黃桃、梨園、石榴等一批産加銷、商旅休閒為一體的農創項目,與特色小鎮綜合性功能形成互動,成為上海“現代農業+二三産業+雙創”的田園綜合産業和生活基地。

  走進新義村,但見田疇整齊、村居有序。村黨支部書記尤利明説,不擾民、農民認同、農民受益,是鄉村振興的關鍵。

  根據建設規劃,所有農民實際居住的房屋一律都是“原址、原用途保持不變”,以留住原有的農戶;村集體和村民閒置的附屬性存量房屋,作為一種“沉睡的資源”,在集體討論通過和符合村民意願的前提下,通過有序的租賃方式“喚醒”,形成一批“創客空間”。

  村民唐亞英老小一家5口,住在自家建造的兩層樓房裏。她家後園有一棄用的雜房,現轉成“眾創空間”租給了創客。

  “什麼時候也讓創客們給我家樓上樓下的佈置出出點子、來點創意!”唐阿姨笑著説。創客沒有打擾到農戶,與農戶融成了一體。

楓涇發展特色小鎮:堅守“農”之根脈

  在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畫家在創作農民畫(2018年1月24日攝)。新華社發

  楓涇處在吳越文化交匯點,這裡最先提出長三角毗鄰地區合作的概念,最早邁出實際的步子。

  如今,在長三角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滬浙毗鄰聯動發展紮實推進。金山楓涇與嘉善姚莊、惠民街道以及平湖新埭鎮共建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楓涇已有7個村與浙江省境內的7個毗鄰村結對。

  “長三角毗鄰地區有不少特色小鎮,小鎮之間不能像土豆一樣堆在一起,而是要像葡萄一樣有機地串在一起,這樣才能更甜。”張斌對新時代的“吳根越角”作了一個美好而又實在的比喻。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