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擁抱最新的技術,用它們變革自己、變革産業,這種高科技企業的特質在海信身上已經越來越明顯。正值成立50週年的海信,正在實現由傳統家電公司向高科技公司的華麗轉身。
在圖像處理和顯示技術領域,海信在晶片、鐳射電視、ULED和OLED等關鍵技術實現突破;在電視的人工智能應用領域,海信VIDAA系統的語音交互、AI視圖等能力行業領先;在智慧交通領域,海信的産品和解決方案應用於全國100多個城市;以彩電為核心的B2C(面向消費者)板塊與以智慧交通、光通信、精準醫療等為核心的B2B(面向企業)板塊齊頭並進,這是如今的海信最鮮明的特點。
技術的“癡迷者”
2018年下半年,為了全新的目標,海信集團進行了近些年來範圍最大的架構調整,將産業相近、技術相近或業務模式相近的産品公司進行整合,在集團公司旗下成立了以電視、手機等業務為核心的電子信息集團,以冰箱、空調等“白電”業務為核心的家電集團以及以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等業務為核心的智慧科技集團。
而在這背後,涉及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全面重整研發體系,在保留頂層的重點實驗室,繼續負責新興前沿技術的研究外,在3大産業集團均設立研發中心,聚焦産品研發的同時,更著眼長遠的技術跟蹤和儲備。
顯然,“少年”海信要繼續成長,最核心的仰仗依然是技術。一家企業,掌舵者是技術和創新的崇拜者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所有人都能以此為信條,並共同為之努力。
“以慢打快”的穩健“另類”
今年3月7日,海信在全球研發中心首次公開發佈OLED技術成果。隨後,正式在國內上市了OLED産品。
在顯示領域發生的,就是最好的例證。海信之所以在之前沒有急於推出OLED産品,是因為其一直沒有很好地解決OLED“燒屏”等技術難題。與此相反的是,經過近10年不斷在研發上攻關,海信認為鐳射電視産業化技術已相對較成熟。
10年,是海信孵化新産業的平均週期。智慧交通、光通信、鐳射電視、智慧醫療,無一不是如此。而甘願用如此長時間孵化産業的企業,其穩健的經營理念是血液裏的。有時人們甚至會覺得,“海信太慢了”。但海信正是要“以慢打快”。
2018年,海信集團實現銷售收入1266億元,同比增長14%;海外收入378億元,同比增長30%;實繳稅金87億元,同比增長3.5%。
“那是一條很漂亮的曲線,每年保持大概10%—15%的增幅,這個數據非常有意思。”無論是面對到訪的記者,還是大學應屆畢業生,海信集團資深科學家馬小航都樂於解讀這組數據背後的“密碼”。而這也與他加入海信有關。2011年,他在36歲時決定辭去一家美國企業管理者的職務,加入海信,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他查看了海信過去十幾年的財務收入。他説:“只有企業不斷發展,個人職業發展才有空間。”
國際市場的大膽“開拓者”
北京時間6月6日淩晨,首屆歐洲國家聯賽決賽階段比賽在葡萄牙打響。作為本屆賽事的贊助商,海信再度以中國品牌的形象出現在全世界觀眾面前。2016年歐洲盃、2018年世界盃、2019年歐國聯、2020年歐洲盃……近年來,海信頻頻亮相世界頂級體育賽事,實現了在海外市場開拓上的大跨步,距離全球一流品牌行列越來越近。
海信是中國最早“走出去”的企業之一,從1985年就開始對外貿易業務;2003年,整合所有海外市場和業務,國際化征程正式開始;2005年,提出了“要將海信品牌打造成為國際知名品牌”的戰略目標;2006年,提出“海信未來發展‘大頭在海外’”的戰略,正式誕生了海信目前征戰國際市場的主力軍——國際行銷公司。
到今天,海信的海外佈局已成體系,海信已覆蓋了歐洲、美洲、非洲、中東、澳洲及東南亞等地市場;海外建有多個生産基地,産品遠銷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設立12個研發中心,提升技術産品研發能力。海信已經在世界地圖上,佈下了一個又一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