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作家金小安談正面管教:好的教育是防患于未然

2019-06-20 15:35:12  來源:北國網  編輯:趙瀅溪

  很榮幸接到正面管教協會執行總監Kelly Gfroerer博士的問答採訪,有關對“正面管教”教育方法的一些分享和理解。近些年,正面管教在國內十分風靡,可依然有很多家長出現各種各樣的教育問題,很多時候都是等把自己卡在一個十分痛苦的狀態裏,才想起來去尋求解決的辦法。到底如何才能讓我們防患于未然呢?

作家金小安談正面管教:好的教育是防患于未然

作家金小安

  KG:你會進行家庭會議嗎? 如果有的話,多久一次?你家庭會議的架構是什麼?如何進行?你們會一起解決問題嗎?會不會有議程?

  金小安:有的,因為我的工作關係,大概10天一次。如果輪到的那天我剛好出差,那麼會放在同週末進行。我的大女兒是會議記錄員,她很喜歡也很自豪這個頭銜。

  一般來説,我們的家庭會議主要內容有二:

  - 家務分配 :(擦書櫃、倒垃圾、洗菜板、澆花、拿郵件等等)我們有一張家務分配表格(也是孩子們自行設計和塗鴉),上面的家務清單自由認領並簽名。如果某一項家務兩個人或者三個人都有異議,那一項家務就暫時空出來。家務分配表每月更換一次。

  - 週日活動安排 :因為孩子們平日上下學時間和週六安排都比較飽滿,所以他們希望自行安排週日的親子項目。每週輪流一個“主要建議者”。

  非常有意思的是,他們並不是很願意在家庭會議中討論“他們的問題”。我曾經幾度嘗試,建議他們把平日爭論得喋喋不休的事情放到家庭會議上來討論。但每次到了家庭會議的時間,孩子們卻會一口同聲地向我表示,他們沒有需要被解決的問題。反而,他們更願意幫我解決問題。所以有時候,我會提出一些在工作環節中遇到的瑣碎問題,向他們尋求幫助。孩子們會七嘴八舌地給建議,在會議過程中我需要提醒大家“不評判、不批評”,很多時候他們的想法確實是新鮮有趣呢。

  我記得婷婷老師説過,家庭會議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溝通並建立聯接,並讓大家在不抗拒、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愛上這個活動。迄今為止,他們都十分熱衷。

  有關議程,大多是這樣:

  - 致謝

  - 家務安排/活動討論

  - 總結

  - 大富翁遊戲+甜品時間

  KG:對於獎勵和懲罰,你如何看待?

  金小安:説實話,這兩個概念我都不是很喜歡。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對白:“你要是期末拿全A,我就給你買玩具;你要是拿不了,連電視都看不了。”獎勵在很多時候,會讓孩子失去做事情的積極主動性,如果形成習慣,他們會認為得到“獎勵”才是最終目的。無論學習也好,做事也罷,從過程中獲得經驗和知識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同樣的,如果做不好就被懲罰,那麼很快地也會失去主動去做的積極性。孩子尤為如此,因為怕失敗怕被懲罰,最後乾脆不做。有時候我們做不好,可能是因為不太明白,沒有掌握到要領。一次不行,就再來一次,總會從經驗中總結出方法的。

  相比起獎勵和懲罰,我更提倡“做喜歡的事情;喜歡在做的事情”這個概念。主動性和自發性,是特別重要的。

  KG:你對德雷克斯的“錯誤行為的目的”這個方法怎麼看?這是如何幫到你的?

  金小安:“錯誤行為目的表”,對我的幫助很大。我們都知道阿德勒曾説“一切行為都是有目的的。”

  曾幾何時,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當她把東西弄得一團糟,我也會忍不住發火,大聲地吼叫:“你到底在幹嘛?!你為什麼要這樣?!”。印象很深的是,她多數會回答:“不知道”或“沒有為什麼。”配搭上一個讓人惱火的不屑表情,我幾乎是秒炸。我狂燥的刨根問底並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情緒更加會上升到一個完全不能觸碰的界點,週而复始地惡性循環。

  在學習了“錯誤行為目的表”之後,我會把關注點放在對方做這件事背後的目的是帶著如何的需求。這讓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問題解決方案的同時,更可以用平和健康的心態去處理問題。我經常還會把錯誤目的表拿出來看看,提點自己——“哦,原來他們是在求關注”;“哦,原來他們想要擁有更多的權力”……那麼就一起尋找一個可以共贏的方式,你的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我也會感到舒服。

  KG:你如何鼓勵在家庭中做貢獻?對於貢獻與歸屬感價值感的關係,你又是如何看待?

  金小安:我的方法是,讓他們被看到和被感激。同時,我還會告訴孩子,貢獻和幫助都是雙方的,當你們需要我的時候,我也會不遺餘力地幫忙。

  有關貢獻與歸屬感價值感的關係,我認為貢獻越多,歸屬感和價值感就越強。我們都知道,個體心理學裏提到“社會情懷”,我們實現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最好方式,就是在關係中做貢獻。這就好比培育花卉一樣,你辛勤地澆水施肥,當花開綻放,你會加倍有成就感。我有的時候要7點多才回家,孩子們的晚飯時間是5點-5:30,他們總會很精細地留飯菜給我。用餐完畢,我的大女兒還會幫小兒子完成英文功課裏的錄音。當我回到家的時候,我會先對她表示感謝,也同時感謝所有人給我的照顧。

  在中國,每當春節的時候孩子是會收到“壓歲錢/紅包”的。每一年,孩子們會將他們的壓歲錢分成三個部分:1. 存到銀行裏;2. 自由使用花銷;3. 家庭貢獻(為家庭購置清潔用品、拖鞋、鮮花、地墊等等)。有關這一項內容,我們會在收到壓歲錢之前的那個家庭會議裏討論,金額和行為都出於自願,沒有任何強迫條例。我記得有一年,小兒子選擇不在家庭貢獻內出資,因為他想更換一雙新的足球鞋,這當然也是可以和被接受的。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其實很享受自己出錢出力的參與。在很多次的畫畫作業中,我還看到他們寫過:這是我用自己的錢,給家裏買的花/掃帚。

  結束語:家長們經常會討論,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如何的人,獲得什麼樣的生活技能,有怎樣的成就。“成為”是一個繁雜冗長的過程,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培植方式。願我們在這個過程中,能給予孩子尊重與快樂,培養他們有決策的能力,而不是被安排説教,溺愛成巨嬰,請帶著尊重與接納同行。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