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疫情後的城市規劃 從宏觀到微觀的規劃再思考

2020-06-19 16:54:17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編輯:李佳藝

  

       5月14日,在創意中心舉辦的“創意2030論壇”分論壇上,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董事、副院長潘芳與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博士後劉佳燕圍繞“疫情後的城市規劃”這一主題,分享了各自的觀點與見解。

  健康生活是城市規劃的本源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如其來使不少老舊小區暴露出空間設計上、硬體設施等方面的問題,也是引發社區性感染的原因。潘芳副院長認為,社區建設除了應當具備完善的常規生活配套設施,也應配備相應的應急健康醫療機構。從城市整體規劃的角度來説,應當為應急場地設施用地作出留白,以備突發狀況下的應急使用,比如像小湯山、雷神山醫院等此類備用場地;除了常規的設施以外,可能還需要一些跟應急健康、應急醫療設施相關的機構,從小區來説,比如“15分鐘社區生活圈”是十分必要的。

  劉佳燕副教授也表示,如今的城市規劃越來越追求經濟效益,而此次疫情的到來則提醒人們,在社區自治能力建設方面,城市規劃應當回歸其初衷——保障城市的安全與衛生問題。她認為,在城市建設中,微觀人居環境的建設仍然相對滯後,例如傳染病的應對問題、如何建設兒童與老年友好社區、保護社區中的敏感群體等,都是需要人們不斷思考和改進的地方。

  宏觀規劃——建立完備的應急體系

  此次疫情中武漢市方艙醫院的應用對於疫情控制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引發了人們關於城市中大型公共場所設計的思考。

  潘芳副院長認為,城市中大型公共設施的設計仍然應當從其本體角度出發,同時應具備一定的彈性,使其在關鍵時期能夠轉化為城市的應急場所使用。如何建設一個安全的韌性城市,也是這次疫情帶給大家的思考。

  劉佳燕副教授補充道,社區醫療服務設施的分診功能也不可忽視。雖然市區級各大醫院發揮著核心作用,但完備的基層醫療設施可以進行人員分流以避免交叉傳染,同時也能有效地緩解醫療資源擠兌的問題。

  微觀規劃——推進社區責任規劃師制度

  如何科學合理地進行生活社區的規劃是此次論壇一直離不開的話題。劉佳燕副教授介紹道,以北京為例,北京近兩年開始推行“社區責任規劃師制度”,專業規劃師團隊長期沉入社區,進行社區體檢、培育和方案推動,從而真正地實現“因地制宜”的有效社區規劃,這一制度可以更好地幫助基層社區進行合理管理。比如在北京市海淀區,用“1+1+N”的方式來進行社區管理,“1”指全職的責任規劃師,是海淀區分局專門聘請的規劃人員,專職在對口的街鎮來提供規劃服務。第二個“1”是指高校合夥人,這符合了海淀區有大量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特點,充分地動員高校師生成為責任規劃師。“N”叫做項目支持,具體的比如説一個廣場要改造,或者房屋要進行更新,則由項目組來具體承接項目的設計規劃。對此,潘芳副院長補充説到:“北京現在很多治理的權利和責任都下放到街道和社區,所以責任規劃師的出臺從微觀方面體現了我國在基層治理能力方面的提升。”

  疫情帶來危機,不管是城市應急設施還是責任規劃師,最終的話題還是回歸本源,回歸健康、回歸家庭、回歸社區、社會,這是人類發展永恒的追求。在論壇的最後,劉佳燕副教授説:“回歸健康是人類發展的永恒目標,在中國大量高密度城市的背後,如何營造一個宜居、健康的居住環境,是我們永遠關注的話題。”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