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科技廳發佈《關於確定2021年江蘇省科技副總項目入選對象的通知》,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常州工業職院)的楊博媛、陳懷民、石文鵬、袁凱烽等16位教師進入入選名單,他們將分別到江蘇奧通光電纜科技有限公司、無錫市耀鑫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市聚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市豪邁乾燥工程有限公司等企業連續任職2年。
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這是江蘇省人才辦和省科技廳共同設立的人才項目,也是江蘇推進産教深度融合的創新舉措,旨在鼓勵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到企業兼任科技職務,推動江蘇企業科技創新和産業高品質發展。
“近年來,學校高度重視産學研工作,通過整合資源、組織對接和精心服務,鼓勵教師和企業開展‘四技’服務,主動對標省科技副總和産學研合作項目等省科技廳項目,已連續兩年獲批數名列全省高職院校前列,將有力提升學校産學研合作的深度和社會服務能力。”該校副校長蔣新萍説。
建平臺、引資源,打造“雙師型”高層次團隊
高職院校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仍存在專業同質化、生源不足、高端人才短缺、科研力量薄弱等問題。面對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和智慧製造、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産業發展的需求,如何通過創新體制機制、轉變人才培養方式、提升服務行業能力,走出一條高職教育特色化高品質發展新路?
“常州工業職院依據行業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發展實際,從過去面向‘傳統輕工’加速向服務‘智慧輕工’轉型,建設一支卓越師資隊伍,著力發展新興産業相關專業,為行業培養更多高素質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積極拓展社會服務平臺,強化社會服務功能。”該校科技處處長蔣正炎説。
5年來,常州工業職院在轉型發展中創機制、轉思路、變方式,注重做好“頂天立地”文章。“頂天”是通過建設教學科研平臺,引入一批高層次人才,打破學校發展瓶頸,跳出低水準、同質化競爭,打造出多個能承擔國家和省重大教學、科研任務的創新團隊。
“立地”則是圍繞強化教師雙師型內涵建設,通過深化産教融合,實現校區教學科研一體化,讓教師進得了企業,工匠教師上得了講臺,每年開展師生科研創新成果展,並使成熟成果能夠及時落地。
“我們牽頭成立全國智慧化鈑金製造職教集團,依託行業組織和重點企業,共建國家級公共服務平臺,以及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科創平臺、産教企業集成平臺,有效解決了教師教學科研和學生雙創載體不足的問題,並在校內設立科研創新團隊、博士基金、青年基金等,為師生創新創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蔣正炎説。
蔣正炎介紹,5年來學校已成功引入各類專業急需的高層次人才30多人,並形成一支江蘇省産業教授“工匠教師群體”。目前,學校600余名在教職工中,副高以上職稱比例達39.26%,碩、博士學位比例達79.69%,專任教師“雙師”素質比例達91.21%。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憑藉培育出的一批優秀教學團隊和優秀科技創新團隊,先後承擔國家、省級、市級各類縱向項目271項,橫向科研項目415項;其中,獲得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
調專業、辦大賽,實現人才培養路徑變革
在該校領導看來,高職教育不同於本科教育,高職教育重在為企業培養大批高素質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更多的國家級、省級“工匠”,且科研方向側重於應用性研究,能夠解決生産技術的難題。因此,無論是從專業設置,還是專業建設重點,都必須有科學合理的定位,探索專業特色化人才培養模式。
該校作為一所地方高校,原來的專業建設主要圍繞普通家電、模具、塑膠、汽修等展開,學生畢業都是進入企業生産一線任操作工。然而,隨著企業轉型升級和智慧製造業的快速發展,這些老專業一度出現學生“招不進”“難輸出”的現象。
該校以被列入全國首批“1+X”證書制度試點院校、教育部第一批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建設單位、教育部批准工業機器人領域職業教育合作項目建設單位等為契機,依託多領域的實訓平臺、“雙師型”教師資源,突破傳統輕工教育的思維,加快建設材料工程(環境工程)、現代裝備製造、智慧控制、信息工程(人工智能)、軌道交通等學院,加速推進專業轉型升級,打造工業機器人、智慧控制技術、大數據技術應用、環境工程等一批特色專業。
“企業對於自動化專業畢業生的需求,不再僅停留在會操作,更需要能進行程式修改、倣真、建模等。”蔣正炎説。
為此,該校針對企業實際需求,一方面通過實施導師制,從大二把相關工程技術植入教程,對學生開展個性化重點培養;另一方面,通過舉辦各類專業大賽,全面考察學生的實際技能、工藝水準和綜合職業素養,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讓高素質專業技能人才培養走向精準化、群體化。
如今,該校每年有3000多名學生參加校內外組織開展的各類技能比賽。2011年以來,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該校學生參賽團隊先後獲得18塊金牌。今年,在江蘇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該校學生獲得12個一等獎,全省排名第一。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獲獎畢業生,還沒出校就被企業“搶訂”。近年來,常州工業職院更是面向地方,創新辦學方式。學校與武進國家高新區、常州市西太湖管委會等深度合作,建立“跨企業培訓中心”,讓學生在不同的企業、不同的崗位得到鍛鍊,實現人才培養路徑變革。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