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學生評教制度已逐步成為各高校提升課堂教學品質與教師教育水準的重要舉措之一。由於學生評教結果不僅關乎高校教師職稱晉陞和評獎評優,還與教師個人績效津貼直接掛鉤,因此,絕大部分高校教師十分重視學生評教結果。應該説,學生評教對促進高校教師認真備課、講課,約束教師課堂言行,規範教師課堂教學內容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學生評教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教師為獲得評教高分而“討好”學生的異化現象,如對學生曠課視而不見,降低對學生學業的要求,給學生打出高於實際水準的分數等。教師的這種“妥協”或“放鬆”,加大了大學裏“水課”增多的可能和風險。
事實上,學生評教只是教師發展綜合評價標準之一。要真正提升教師隊伍建設品質、科學評價教學成效、激發教師教育教學積極性,應從系統化視角綜合施策,健全完善高校教師一體化發展評價機制,樹立綜合履職業績評價導向,完善立德樹人職稱評審制度,從而助推教師提升課堂教學投入度,將人才培養品質放在首位。
構建“師生互評”的教學評價機制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課堂是教學最重要的陣地,教師教學效果是人才培養品質的核心要素。課堂教學效果是師生有效互動的結果,“教”與“學”的管理和評價同等重要,單一向度的學生評教只強調了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缺乏教師對學生的有效評價。
因此,高校應構建並完善“學生評教師”與“教師評學生”雙向互動的教學評價機制,以保障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相互監督、相互促進。一方面,學生應監督教師的課堂教學表現,如教師的教學內容是否有深度,教學方法是否有創新,教學態度是否積極正向等;另一方面,教師也需系統考查學生的課堂表現,如學生是否認真聽課、是否曠課遲到及是否積極參與師生互動與學術討論。
構建“師生互評”的教學評價機制,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保障之一。筆者認為,還應同時建立“師生互評”過程的監督機制及反饋機制,這樣既可以形成對“師生互評”的客觀性約束,又可以使師生都了解自己存在的問題,從而為調節教與學之間的關係提供科學指導。
評教結果與職稱評審有效銜接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也存在“重科研,輕教學”和“重産出數量,輕育人成效”等亟待破解的問題。這種評價傾嚮導致高校教師選擇將大量時間和精力投入科研當中,而不願投入到見效相對慢的教書育人工作中。加之職稱評審過程中對教師德行和育人效果評價缺乏科學的評價指標,對教師立德樹人成效評價大多依賴於學生評價和教師互評,這些都成為立德樹人成效考核流於形式的主要因素。
要解決上述問題,高校職稱評審制度可將教師職業道德和育人成效作為首要考核指標。第一,可以教師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的“底線標準”作為評審資格,以優秀教師個人事跡及具有榜樣引領作用的案例作為評價標準,列入職稱評審考核指標,使有口皆碑的好教師獲得優先評審權。第二,職稱評審應在教學效果評價基礎上全面考察教師育人成效,增設指導學生成長案例等內容,以教師指導學生的數量與品質等因素,作為評價教師育人成效的核心指標。
突出人才培養導向,完善教師業績評價
一直以來,以“科研業績”為導向的高校教師評價,直接引導了高校教師的發展方向、精力投入與成果産出。可以説,教師對教育教學投入不足、課堂教學品質有待提升、教學改革積極性與實際成效低等問題,持續困擾著高校的人才培養與專業建設。“破五唯”雖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高校教師業績評價內容和方式改革,但截至目前,以“科研業績”為導向的評價觀尚未徹底扭轉。
因此,確立高校教師科學合理的業績評價導向,不僅需扭轉“重科研輕教學”的觀念,更應構建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為基礎、具有綜合性價值導向的教師業績評價體系。第一,突出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堅持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反哺”人才培養的教學觀。第二,全面考察教師在立德樹人、科學研究及社會服務等方面的綜合履職情況,並以綜合履職成效評價教師業績。第三,基於大學本質功能,系統構建教學、科研和服務一體化的綜合業績評價標準。
目前高校教師科研評價中,強調每年考核、“數篇數”考核等急功近利現象仍然存在,致使教師忽視了精品成果的長期積累與沉澱,雖促使了“量”的增加,卻未能促進“質”的飛躍。欲糾正“重數量輕品質”的高校教師教學科研評價導向,需要構建以“精品成果”為導向的高校教師教學科研評價政策,從而使教師規避低水準、重復性的科學研究。
筆者建議,制定以“精品成果”為導向的評價政策,形成高品質、影響力、認可度三者統一的評價機制。首先,鼓勵和支持高校教師“十年磨一劍”的科研精神與行動,樹立標誌性成果評價導向。其次,調整和優化教師科研業績年年考核的方式,延長教師科研考核週期,以“代表作”制度評價教師科研貢獻和業績,增加成果社會認可度和同行評價的權重。第三,以基層學術組織為單位,建立健全高校教師科研過程的監督和管理機制,以階段性成果和標誌性成果考察評價教師科研進程及工作效果。(作者:張寶歌)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