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滾動>>正文

《挑戰不可能》第二季:一部接地氣的主旋律綜藝大片

2016-11-28 14:20:19|來源:國際在線|編輯:位中閣

  

   今年的電影市場上,主旋律《湄公河行動》成功逆襲商業大片。它贏在擯棄了刻意灌輸和神化塑造,用不亞於好萊塢的精良氣場,對國土安全脊梁的真實性、精細化進行了有血有肉的演繹。

   在大片迭出的綜藝版圖,第二季《挑戰不可能》以更飽滿的內容及更強大的資源,在“接地氣”和“主旋律”之間同樣摸索出了一條叫好又叫座的路——以普通的素人群像為主核,傳遞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價值,正是《挑戰不可能》不靠明星、不靠整蠱卻創造綜藝節目“國字號風貌”的動力所在。 

   開播四期以來,《挑戰不可能》第二季收視飄紅,被網絡接連所熱議的多是默默無聞的大國工匠。從第一季的“足跡專家”董艷珍,到這一季“刻骨尋人”的林宇輝,這些極致綻放的建設者們,柔軟傳遞了主旋律的溫度。

  這些“逆流而上”的身影

  用一身絕技做出了對百姓平安的承諾

   “在CCTV挑戰不可能節目中,有‘足跡專家’董艷珍、‘刻骨尋人’林宇輝、‘血跡犬’讓人大開眼界的民警;有具備適於刑偵破案能力的人:‘心靈解鎖’松明和‘聽音識人’王英梅。連李昌鈺博士都想帶這些人走,如果他們組建一支超級聯盟,那一定會讓犯罪分子聞風喪膽!”第二季《挑戰不可能》播至第四期,腦洞大開的網友熱烈提議:“美國有集合了漫威英雄的復仇者聯盟,咱們這支國産聯盟不僅一樣霸氣無敵,而且不科幻、玩真的!”

   他是“神筆馬良”,也有“火眼金睛”——林宇輝,是本季節目開播至今熱議度最高的一位選手。57歲的林警官,十年模擬畫像生涯,繪製七萬多張人像,曾僅憑監控截圖還原出相似度極高的人臉,節目中,他通過被放大到只剩下像素塊的圖像,在48人中找到目標人物!精研模擬畫像技藝,讓手中的畫筆成為打擊犯罪的武器,林警官用心繪製的不僅僅是刻骨傳神的畫像,更是人民警察對平安中國的承諾和努力。

   甘肅的武警消防戰士李海峰,展示了用無齒鋸在“燈泡上切割鋼絲”的精湛技藝,舞臺上雖未次次成功,但這位戰士在17年的軍旅生涯中,他參與了玉樹抗震救災等4000余次搶險救援任務,保護國家財産上千萬元。為了堅守一個消防員的責任,他忍痛犧牲了和愛人、孩子相聚的時間。“逆行英雄”群體的平凡而偉大,讓人難以不為之動容。

   《湄公河行動》中激蕩人心的不止是高剛和方新武,還有為國殉難的哮天犬。出現在本季《挑戰不可能》中的“血跡犬”草根,一樣令人肅然起敬,它在節目裏準確找出了一滴王力宏被稀釋了2000萬億倍的血液的樣本,遠遠突破人類血跡檢測的極限。

   還有一種可愛的人,叫“退伍不褪色”。在10秒內無防護措施挑戰直升機索降100米的秦一傑,曾是在索馬裡保護商船驅逐海盜的海軍特種兵,如今是一支民間的特戰救援隊隊長,和他的同伴一起數次出現在驚心動魄的救援現場。牢記誓言,不忘使命,是他始終如一的信仰。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從《挑戰不可能》中再讀這句話,沒有悲壯,卻倍添了發自肺腑的尊重和崇拜。這些大國的守衛者們,練就了一身非凡的技藝,正是這些“卓爾不凡”,將給危機情況下的人們,帶去更多的希望。

  解構強國圖景的建設者

  從小小的螺絲釘,看到大大的中國夢

   什麼是“中國夢”?它不是空洞的口號。每一位平凡如螺絲釘的社會人,都可以在各自的崗位上極致綻放,成為鑄就國家繁榮圖景的一份子。

   在本季的《挑戰不可能》中,觀眾看到了來自中車、三一的高級技工盛金龍、劉仁偉,看到了中國航天的驕傲聶海勝、張曉光、景海鵬、陳冬,國兵隊劉國梁、張繼科、馬龍也一同亮相,共同昇華了節目的內涵。如董卿所言:“中國高鐵、載人飛船、探月工程已經成為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大突破,而在這樣的成就背後,正是因為兢兢業業、勤勤懇懇、默默無聞的一個龐大的群體。也許只是一枚小小的鑰匙,看到的卻是大大的精神,為我們共同的中國夢助力。”

   顛覆製作難度,歷時半年準備,第二季《挑戰不可能》在國産綜藝歷史上首度和中國載人航天中心合作,四期節目以來兩次展示中國宇航員的風範。

   撒貝寧和TFBOYS來到中國航天載人離心機訓練中心,載人離心機是專門用來進行“負荷”訓練的,普通人在正常狀態下承受的重力是1個G,遊樂場內大型過山車瞬間峰值也不會超過3G,三小只最高挑戰完3個G後,神舟十號飛行乘組航天員張曉光卻能在8G的重力下堅持長達30秒並保證意識清醒。

   第四期節目,《挑戰不可能》也挑戰了自己的不可能——兩位天宮二號宇航員景海鵬、陳冬,三位乒乓球國手劉國梁、馬龍、張繼科和主持人撒貝寧一起,展開了一場激動人心的“天地對傳”。當中國宇航員自豪展示太空種菜的世界創舉時,觀眾們嗨爆了:“《火星救援》中的自給自足種菜,咱們中國宇航員真的可以做到!”

   除了這些被國人耳熟能詳的名字,平凡崗位的建設者也自信揮毫了一把。三一重機的測試工程師,開拖拉機走過長達15米的鋼絲獨木橋;中車株洲電機公司維修鉗工盛金龍,在105秒內靠記憶手工盲配鑰匙。舞臺上,這些“中國製造”背後的建設者們,言談中滿是以崗位為榮的神采飛揚,樸實無華,又震撼人心。

   “小到一把鑰匙,大到一部列車,創造它的人,都應該有一顆匠心,專注、執著、勇於挑戰,就沒有不可能。”。他們用非凡的專業精神、刻苦的拼搏精神、崇高的獻身精神,構築了中國力量的基石。與其説他們是來完成一個挑戰項目,不如説是節目給了大眾一個機會來致敬他們背後龐大的群體。

  點讚不屈前行的夢想家

  即便不為了星辰和大海,也要精彩走好人生路

   《挑戰不可能》之所以動人,在於它並非專注于“獵奇”,每一項技能都能落腳到“夢想”二字,讓觀眾能由人及己産生情感的共鳴。

   “豐滿立體的挑戰者形象配合精彩多樣的挑戰內容,《挑戰不可能》就像一個人,有表情,有性格,有對生命的探索熱忱,也有對命運的不屈抗爭,是生活中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也是我們”,央視網如解讀節目的風貌。

   數日前,中國航海家郭川的不幸遭遇在令人扼腕嘆息的同時,也在網絡上掀起了一輪討論:郭川航海是否值得?更為主流的聲音是:“他給世界重新認知的可能,他在現實的語境中,在平凡的技能中,在蒼茫的大海中,演繹了另外一種中國精神。”

   回過頭來再看《挑戰不可能》中一些不可思議的挑戰,或許不少觀眾也有類似的疑惑:冒著如此大的危險,挑戰的價值在哪?

   Alexey(阿利克謝)的母親因為挑戰葬身於大海,他卻堅持繼承母親的夢想,在不戴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潛水130m;柔術美女孫菲在爬梯上s形將身體打了六個彎,關口高度最低處僅25釐米,通過長度達到5.65米,觸摸人體的柔韌極限;挑戰自行車彈跳的陽光小夥張京坤,為了這項愛好,半年前身上十多處骨折,現在後背還有鋼釘和鋼條在支撐著,即便差點癱瘓,他仍然説:“我享受和單車一起飛越的感覺,只要車輪還在轉動,我腳下就是精彩的人生路。”

   從黑暗到光明,從蒙昧到覺醒,從蠻荒到文明。縱觀人類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歷史。都説沒有夢想的人生和鹹魚沒什麼分別,即便征途不是星辰和大海,那麼為了夢想迎接挑戰、打破平凡、超越極限的精神,本就是人生行囊中必備的食糧。

  唯有向前,唯有極致,才有更多可能。第二季《挑戰不可能》的“有意義”就在於此:它讓你狠狠“燃”了一把,內心還留下了滿格的能量。挑戰自己的不可能,你準備好了嗎?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