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拉克美》劇照 哈立德·布賽義迪攝于阿曼馬斯喀特皇家歌劇院
英國著名音樂評論人諾曼·萊佈雷希特曾在廣播節目中以頗具幽默感的口吻,描繪了自己帶著好友聆聽歌劇時的兩個尷尬場景:“當我們一起聆聽了一個小時的普契尼《圖蘭朵》後,朋友問我‘今夜無人入眠’何時到來?而當我們聽了一刻鐘的威爾第《茶花女》後,朋友覺得既然‘飲酒歌’已經唱完,是不是就可以離場了?”的確,一首膾炙人口的咏嘆調、一段朗朗上口的好旋律足以吸引觀眾走進歌劇院,但也往往會帶給初入歌劇世界不久的觀眾一葉障目的遺憾,從這個角度講,擁有被譽為“史上最美二重唱”——“花之二重唱”的法語歌劇《拉克美》也難逃“歌比劇紅”的窘境,這個無論是在聲樂賽事、音樂會演出,還是在影視作品甚至商業廣告中都不斷響起的美好旋律,以全劇的完整樣貌登上舞臺的機會著實罕見。
9月12日、14日至16日,國家大劇院將與阿曼馬斯喀特皇家歌劇院、維羅納露天劇場基金會、洛杉磯歌劇院聯合製作呈現法國作曲家德利布的歌劇《拉克美》,著名歌劇導演達維德·利維摩爾、法國指揮家讓-呂克·坦戈將攜手國際主創班底和國家大劇院歌劇演員隊、合唱團與管弦樂團一道,在金秋時節為北京的觀眾獻上這部傑作。
儘管從不到二十歲時就開始創作輕歌劇,但如果沒有1881年完稿的《拉克美》,德利布大概率會被後世視為一位“舞劇作曲家”。他的兩部芭蕾舞劇《葛佩莉亞》和《希爾薇婭》充滿了曼妙的旋律和精彩的配器,以至於幾乎同時進入舞劇音樂創作的俄羅斯音樂大師柴科夫斯基感慨“如果我早知道有《希爾薇婭》這般完美作品的存在,就肯定不會動筆寫作《天鵝湖》”。然而在19世紀後半葉的歐洲樂壇中,無論是從行業評價還是經濟收入的角度,寫作歌劇都是作曲家證明自我的最佳方式,於是德利布向公眾交出了這份答卷。
在持續對外擴張的背景下,彼時的歐洲社會對異域文明充滿了好奇,從威爾第的《阿依達》到普契尼的《蝴蝶夫人》所反映的皆是西方藝術家想像中的東方景象,而《拉克美》也不例外:印度婆羅門祭司尼拉坎塔的美麗女兒拉克美無意間撞見英國軍官傑拉爾德,一見鍾情的二人卻因各自身份的約束而難成眷屬,當拉克美意識到戀人並未下定決心與自己長相廝守,便在傷心欲絕中含恨自盡。如此淒美的故事情節搭配作曲家用音樂營造出的沉浸氛圍,能夠全程牢牢抓住觀眾的注意力。拉克美在第一幕出場後不久便和侍女馬莉卡乘船盪漾于林間花海之中,女高音和女中音聲線的完美纏繞締造了過耳難忘的“花之二重唱”;而第二幕的高光時刻來自於拉克美在父親的脅迫下引誘傑拉爾德獻身時的“銀鈴之歌”,這是充分展現女高音花腔技巧的時刻,女主角要在完成高難度唱腔的同時表現人物複雜而糾結的心緒;第三幕結尾男女主角的愛情二重唱是他們初次相遇時唱起的旋律,充滿希冀的歌唱伴隨著拉克美即將離世的殘酷現實,無疑具有催人淚下的效果。拉克美的天真無邪、傑拉爾德的癡情耿直以及尼拉坎塔在祭司和慈父兩種身份間的矛盾,再次形成了西方歌劇中常見的“三角人物關係”,可見一流的創作者永遠能夠賦予簡約經典的故事模式以恒久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法國大歌劇”演出傳統的延續,德利布在《拉克美》第二幕的集市場景中以相當濃重的筆墨設計了一段舞蹈場景,也再一次展現了自己舞劇音樂寫作的卓越才華,此番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中特別邀請了中國歌劇舞劇院舞劇團優秀舞者的加盟,帶給觀眾全方位的視聽體驗。同時,本劇還首次引入了D3全息投影技術,將真實花朵的綻放過程通過每秒500幀的高速相機捕捉、還原到LED螢幕之上,觀眾將在聆聽“花之二重唱”的過程中見證一個難忘的舞臺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