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演出 > 正文
當中國傳統戲曲行頭碰上俄式幽默
2024-10-15 09:37:49來源:文匯報編輯:劉欣

  圖為俄語版話劇《我不是潘金蓮》的劇照。 俄羅斯國立民族劇院供圖

  舞臺上,是中國傳統戲曲的行頭、粧造和動作,配以俄式幽默的橋段與一張張俄羅斯演員的面孔;舞台下,是座無虛席的觀眾和熱情的掌聲。10月12日,由青年導演丁一滕執導的俄語版話劇《我不是潘金蓮》在俄羅斯國立民族劇院開啟第二輪演出。

  在對劇本本土化的同時,《我不是潘金蓮》還引入了大量中國文化元素。同首演一樣,次輪演出門票早早售罄,現場觀眾反應熱烈。

  演出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丁一滕導演告訴記者,原著作者劉震雲在觀看完首場演出後,對俄羅斯版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丁一滕説:“劉老師把好分為三種:好、非常好和出乎意料的好,他覺得這個是出乎意料的好。”

  作為首次在俄羅斯執導全俄班陣容的青年導演,丁一滕自己也沒有想到演出效果會“出乎意料的好”。他表示,“觀眾跟著演員一起哭一起笑,好像沒有任何語言或者文化上的障礙,其實我對這個結果還是挺出乎意料的”。

  不少看完演出的觀眾表示,希望還能再看一遍,“真是令人震撼的戲劇。我已經在期待新的演出了,我要把我的朋友們也帶來”。熟悉演出市場情況的丁一滕告訴記者,這次在俄演出,幾乎都是俄羅斯當地觀眾,沒有憑贈票前來。在二輪演出尚未開始時,就已有觀眾在劇院的社交媒體平臺上詢問接下來的演出安排了。

  俄羅斯本土化與中國傳統元素聯手

  為了更好適應俄羅斯的演出環境,此次演出沒有簡單照搬國內的演出版本,而是對原劇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調整,在劇本內容上做了大量本地化處理,加入了不少俄式幽默的橋段。在丁一滕看來,幽默是一種共同的語言,“通過幽默,通過這樣的一個話劇,讓我們之間的距離被拉近”。

  俄版《我不是潘金蓮》在劇中加入了大量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讓當代話劇與傳統戲曲相碰撞,提到了孔子、化用了太極功夫、使用了大量戲曲的表演,為此,參演的演員們進行了長達三個月的京劇訓練。丁一滕表示,在前期的京劇訓練中,像山膀、雲手、順風旗這些基本的戲曲程式動作,每個演員都要學習,每天都在練習。“最後他們都掌握了這些戲曲技巧,他們也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東西”。

  在劇中飾演女主角的演員莫洛佐娃表示,從第一天就開始的訓練,“讓每個人都多少有些震驚”,“但也正是有了這些付出,才能在排演過程中對劇本有整體的感知”。記者了解到,即使在正式開演前的候場準備階段,演員們還是在一絲不茍地復習著這些中國戲曲的動作。

  俄羅斯演員認真刻苦的程度超過了丁一滕的想像,按照他最初的預計,“能夠照葫蘆畫瓢地來兩下就行了”,“但是沒想到他們身體的協調性和生命力都很強,所以他們掌握戲曲也非常迅速”,“為了能達到我們訓練的目的,有的演員一邊練一邊哭,但還是堅持著完成動作,這個是挺感人的”,丁一滕説。

  在丁一滕看來,《我不是潘金蓮》這樣的演出必然會促進中國文化在俄羅斯的傳播,對兩國人民之間的交流也有很多好處。經過數月的排演與打磨,現在這些演員與丁一滕都成了生活中的朋友。一位演員在演出結束後對他説,“我覺得我們現在是一家人了”。

  俄羅斯作為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伕斯基的祖國,在娛樂和審美更趨多元化的今天,依然保持著濃厚的戲劇氛圍,既有數量龐大且素養極高的從業者,又有大批具備專業眼光的觀眾。這讓一直追求融合,致力於打造“戲劇新程式”的丁一滕産生了一些新的想法:他希望未來能效倣前輩大師,在俄羅斯劇院也建立一個戲劇實驗室,把這種中西結合的表演方法,當作一個科研課題進行研究。(駐莫斯科記者 高寒)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