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正值上甘嶺戰役72週年之際,電視劇《上甘嶺》在央視一套黃金檔重磅開播。該劇由劉偉強執導,黃軒、王雷領銜主演,開播以來熱度快速上漲,35中心城市單集最高收視率達1.4%,單集最高收視份額達6.24%,酷雲實時收視率則已突破2%。收視數據居同時段第一,是目前觀眾最為關注的熱播電視劇。
再現老電影中經典情節
1952年秋,持續43天的上甘嶺戰役以志願軍在逆境中贏得最終勝利而聞名世界。全景呈現這個艱苦卓絕又極富傳奇色彩的故事,劇版《上甘嶺》不僅再現了老電影《上甘嶺》中的經典情節,還在故事結構上獨闢蹊徑,以戰火熔爐中的人物成長帶動劇情,串聯起志願軍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靈活多變的戰術智慧與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
劇中,黃軒飾演的段顯峰是貫穿故事始終的靈魂人物,這個主角人物的塑造與以往的戰爭題材作品有很大不同,他既不是“高大全”的傳統人物模式,也不是神勇無比的個人英雄,而是一個優缺點並存,反思中成長、在戰火中淬煉的基層指揮員,真實的人物力量為整個故事帶來説服力。
講一個“秀才”的戰火淬煉
段顯峰的成長軌跡首先是從“秀才”到“兵”。劇情中,戰爭爆發後原本在軍事學堂擔任助教的段顯峰棄筆從戎奔赴戰場。作為軍事教員,段顯峰曾接觸過美式教育,能在軍事學院的講堂上把美軍諾曼底登陸的步炮協同講得頭頭是道。而從拿“筆桿子”到“槍桿子”是從理論走向實踐,劇中王雷飾演的軍長一句質問“你打過仗嗎?”直指段顯峰缺乏實戰經驗。
故事開篇,行軍途中遭遇敵機轟炸,段顯峰在追擊過程中跑丟了彈夾,暴露出戰場經驗不足,成了眾人眼中紙上談兵的“秀才”。但很快,段顯峰就顯露出超凡的軍事素養,他提議急行軍趕到芝浦裏狙擊敵人與志願軍司令部意見不謀而合,活用解放戰爭戰例打樸達峰阻擊戰獲得認可。
從軍部參謀到連隊指揮員,段顯峰又深入一線部隊。在各連隊挖坑道的比拼中,他利用炸藥開掘坑道提高效率;自告奮勇拆除美軍航彈,他在眾人面前大顯身手;趕赴前線,他要求連隊盡可能補充莫洛托夫手榴彈彌補槍械不足;行軍途中遭遇火力封鎖,他成功預判美軍的轟炸間隙。一次次化險為夷,段顯峰逐漸和戰士們融為一體,獲得了大家的信任。
重點刻畫志願軍精神力量
劇情通過段顯峰的視角,真實還原了戰爭的殘酷與壯烈。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用身體當武器,敢於與敵同歸於盡。劇中濃墨重彩再現了黃繼光壯烈犧牲的瞬間,段顯峰從望遠鏡看到這一幕淚流滿面,他曾堅信火力裝備是打勝仗的關鍵,但在戰場上親眼看見志願軍戰士不畏犧牲的勇氣,才明白“人,才是打勝仗的關鍵”。
從人文關懷立場出發,劇版《上甘嶺》在段顯峰身上貫穿了一條“讓更多的戰士活著回來”的精神主線。奔赴上甘嶺陣地,在被美軍炮火覆蓋的山口,看著戰士們犧牲在敵人的火力封鎖下,段顯峰和指導員胡滿倉發生了衝突。胡滿倉認為必須迅速通過,按指令時間進入坑道,否則會延誤反攻部署,而段顯峰認為,勇敢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通過及時改變行進路線,段顯峰帶領的隊伍以傷亡一人的代價成功進入山頂坑道。在此後的戰前動員中,段顯峰告訴大家“犧牲容易,但完成任務難”,指導員胡滿倉也把戰前動員的口號改為“完成任務,活著回來”。
劇情以段顯峰精神成長來表現信仰傳承的力量。上甘嶺坑道裏,十多個連隊撤下來的戰士各有各的任務,一時沒頭緒。段顯峰以黨組織為中心重新組建了坑道臨時黨支部,把黨員組織起來,統一思想,統一作戰,一夜之間在坑道內形成了完整建制的戰鬥力,將戰士們再次凝聚成鐵拳。
真實的歷史細節打動觀眾
以往的戰爭題材中,主角人物偏重體現英勇無畏、足智多謀,而《上甘嶺》中的段顯峰,不但有目睹慘烈戰鬥後的“創傷後應激障礙”,劇情還為這個主角設計了重大挫折的劇情點,來體現人物在逆境中的成長。新播出的劇情中,段顯峰為縮短步炮協同的最小安全距離,讓炮指把炮火的安全距離縮小到80米以內,結果忽略了其他戰士會習慣性向前衝,造成了不必要的誤傷。段顯峰悔恨不已,也理解了軍長當初的那句忠告:服從大局才是最好的戰術。
“秀才”到“兵”,從依賴火力裝備到依靠信仰,從局部到全局……作為劇版《上甘嶺》的核心主角,段顯峰可能並沒有標準的歷史人物原型,但這個虛構角色並不僅僅代表一個人,而是匯集了殘酷戰鬥中集體的成長與蛻變,劇情利用真實的歷史細節編織故事情節,以人物成長挖掘故事深度,全新的角色塑造還融入了當下的時代精神,更能引發觀眾的共鳴。(記者 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