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説我的電影裏最喜歡《山河故人》,這讓我很震動也很受鼓舞,因為它有一個中國式的情感故事。當你在大銀幕上忠實地呈現一種真摯的情感,它會被不同時代的人所理解,甚至可能比作品産生的時代更容易被理解。”昨天,導演賈樟柯在第15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大師班上跟觀眾約定,希望今年初雪時能重映《山河故人》。
《山河故人》用三種不同畫幅區分年代;《江湖兒女》探索不同影像材質,影片結束在一個監視器的影像中;2024年上映的最新作品《風流一代》則是一部類似檔案的“數據庫電影”,運用了長達20年間拍攝的影像素材。相對於被討論更多的故事與人物,賈樟柯在影像形式上的追求從未停步。
賈樟柯認為,電影畫幅本身的美學就能起到很大的敘事作用。比如《山河故人》剛開始的場面調度很密集,空間是擁擠的,人和人之間的互動非常熱情;影片結束時用了寬銀幕,影像裏除了主角,周圍很少有人。這一變化表現了人際關係從親密熱烈到疏離孤獨,更好地傳遞了情緒氛圍。
“在影像的使用上,我一直非常自由,並不只是簡單地羅列不同的材質。”賈樟柯透露,《江湖兒女》最後一個部分他曾嘗試用豎屏手機拍了很多,最後都剪掉了,因為“有些具體的技術困難”。“豎屏確實很活潑,但(和前面比)它有點失衡。”他説,現在我們大量看豎屏影像,這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不過,當被問及今後是否會嘗試拍短劇時,賈樟柯笑著婉拒了:“我倒是看了不少短劇。看完短劇,我覺得更應該拍電影了。”
作為距離高新技術極近的電影導演,在賈樟柯看來,AI等新技術産生之後,世界的運行方法、人們對世界的看法都會改變,隨之而來的就是敘事的變化。“如果讓我描寫它會往哪兒變,我不知道。對我來説,《風流一代》就是我目前能夠看到的樣貌。”
具體到AI的使用,賈樟柯更關心AI影像生成問題。他去年底用AI拍攝了一部短片《麥收》。創作《麥收》時,他曾跟合作夥伴説,他不會將就目前的AI技術,也就是説,不會回避AI的弱點去製作一部説得過去的影片。他希望測試目前的AI能不能完成最傳統的敘事。
賈樟柯預測,未來使用AI拍電影會是一種個人選擇,但他依舊無法抗拒拿著攝影機走進真實的世界,在他心中,這種樂趣AI無法取代。“至少對我個人來説,絕大部分會保留真實拍攝,因為我喜歡現場,我喜歡真實地去看這個世界,把它捕捉下來。”(記者 袁雲兒 記者 甘南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