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天,第15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如期而至。為期9天的時間裏,影片與影迷雙向奔赴,中外影人交流互鑒,技術與産業融合共生……透過北影節這扇“光影之窗”,可以洞見我國電影産業發展的過去與現在,感悟中國電影相容古今、交融中西的時代氣象。
回溯“兩甲子的喝彩”
從《邋遢大王奇遇記》到《豬豬俠》,從《舒克和貝塔》到《喜羊羊與灰太狼》,從《大鬧天宮》到《哪吒之魔童鬧海》……北影節開幕式上,青年演員和孩子們將中國動畫經典角色搬上舞臺,引發現場觀眾強烈共鳴。
今年是中國電影誕生120週年、世界電影誕生130週年。回顧本屆北影節,“致敬經典”這一主題貫穿始終。
特設專題回溯經典——本屆“北京展映”共有300余部影片與觀眾見面,涵蓋全球佳作、經典修復、華語新銳等多元主題,其中特別策劃“兩甲子的喝彩:中國電影特展”和“130年的自畫像”兩大主題,《神女》《勞工之愛情》等經典作品帶領觀眾回溯電影的百年曆程。
“北京展映”現場。邢拓 攝
同時,北影節還特別推出“京劇電影工程”系列專題,精選十部京劇電影在“中國電影誕生地”大觀樓影城展映。“舞臺影像紀實近些年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銀幕上,希望通過這種藝術類型,讓觀眾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首都電影院常務副總經理于超説。
常設單元“致敬”是每年影迷們特別期待的章節。中國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沙丹説,“今年對大熱門、冷門佳作、經典影片等進行了平衡取捨,《西北偏北》《流金歲月》《千禧曼波》等多部4K數字修復版影片在這一單元與大家見面。”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認為,經典電影凝縮著一個時代的電影藝術成就。經典影片修復上映,是經典的再傳播過程,能讓更多觀眾認識到影片的獨特價值,深入了解電影發展歷史。
在沙丹看來,參加電影節還要推薦觀眾看新片。“經典是對過往歷史的追憶,新作是對當下自我命運的求索。”
一批“直通柏林”的新片上線。今年共有10多部柏林國際電影節入圍或獲獎影片上映,《天空的另一面》《巴黎夏日》等新片在開票後不久迅速售罄,迎來加場。
入圍北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國産新片全球首映;新設立的“綠洲”單元展映多部極具類型突破意識的海外新作;科技單元精選50部特效電影,其中21部影片在中國首映……
電影愛好者張博涵今年搶到了幾部新片,他激動地告訴記者:“北影節作為家門口的電影節,能讓我在影院體驗來自世界各地小眾的類型片、文藝片,這種機會非常難得。”
共探“中國電影市場的天花板”
各大核心論壇、電影公開課、電影大師班今年同步向公眾開放,吸引了眾多電影愛好者尤其是資深影迷前來聆聽。
在核心論壇現場,專家學者、業界代表圍繞中國電影市場創新與突破路徑展開熱烈討論。
《哪吒之魔童鬧海》以超150億元的票房成績標定了中國電影票房新的“天花板”高度。中國電影市場的天花板還能再突破嗎?
北京電影家協會主席黃建新提出了“天花板”與“總量”的區分。他認為,電影票房“天花板”不能替代“總量”的概念,即使其他單片票房暫未再次觸及所謂“天花板”的數字,中國電影票房總量仍在,電影人應該有充足信心。
《哪吒之魔童鬧海》爆火,給電影行業帶來了哪些啟示?
談及內容創作,有關專家認為,要通過提高文化代表性與內容真實性,與全球觀眾産生更深層次的共鳴,進一步加深中國電影的全球影響力。
“創作者要嘗試從外部世界找突破、挖題材,同時要勇於面對自我,深入關照內心。”北京電影家協會副主席薛曉路認為,《熱辣滾燙》《小小的我》等一些女導演執導的作品,突破傳統模式,深刻反映社會議題,關注社會現象,值得充分肯定。
今年以來,《哪吒之魔童鬧海》在海外多地上映,取得了近20年華語電影海外發行的最好成績。華人影業總裁應旭珺表示,海外宣發要提前謀劃,採取精準的宣傳策略,同時要注重社交媒體的影響力。
4月19日,觀眾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破億手繪海報展上參觀拍照。李鑫 攝
互聯網時代,優質劇集、短視頻、遊戲等媒介在稀釋著電影觀眾的注意力。如何持續培養觀眾的觀影習慣?
中國電影集團董事長傅若清提到,今年春節檔特效廳票房相比去年大幅增長。“如今觀眾看電影追求的是觀影體驗,體驗感差異是主導觀眾在多種媒介間做出選擇的核心動因。”
黃建新認為,行業要用頂尖的技術設備、非凡的想像力、一流的表達能力去創作作品,不辜負每一位走進電影院的觀眾。
激發“新質光影”內生動力
本屆北影節以“新質光影·美美與共”為主題,致力於推動電影新質生産力的發展。新技術、新賽道、新生力量……北影節始終走在行業發展前沿,向“新”而行。
錨定新技術——
近年來,更多探索新技術形態的作品在北影節展映。北影節往屆的VR單元、XR單元今年進一步擴展為“無界”和“沉浸”主題單元,匯聚了40余部先鋒作品,包含VR、AR、MR、環幕、三折幕及影像交互裝置等多種技術形態。
“無界”和“沉浸”主題單元開幕式上,電影《唐宮夜宴》出品方現場領取了中國虛擬現實電影的001號“龍標”。
今年,隨著虛擬現實電影正式納入電影管理體系,我國虛擬現實電影開啟行業發展新篇章。
虛擬現實技術如何有效應用於藝術創作?如何推動虛擬現實電影規範化建設、産業化發展?北影節期間,學界業界人士進行了討論。
“虛擬現實電影要忠於電影創作的本質——講好故事。‘在空間中敘事’和‘通過空間敘事’是不同的概念,未來要著重研究如何通過空間敘事。”西安XR電影産業基地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王季萱表示,同時要充分運用好技術,考慮影片在不同影廳和終端放映的適配性問題。
專家認為,培養具備跨學科背景、融合藝術創意與技術的複合型人才是推動虛擬現實影像內容發展的關鍵,行業既要培養新生力量,更要轉化和賦能傳統領域的優秀人才。
影片映後交流現場。(主辦方供圖)
聚焦新生代——
來自北京的青年導演澈與炻在家鄉獲得了人生中第一個最佳導演獎,他自編自導的作品《漁獵法則》在短片單元RF新血計劃奪魁。
“在北影節能與行業前輩交流,還結識了諸多創作者,不虛此行。”澈與炻説,作為一個處於上升期的青年電影人,要緊跟時代、敢想敢拼,用自身紮實的基本功為觀眾們呈現更多的優質內容。
全新打造“青創Young力場”,推出青年影人與項目落地孵化平臺;項目創投繼續推介申請青年影人專項扶持基金;“注目未來”單元連續多年為各國電影新人的首部或第二部劇情長片提供展示舞臺……
從項目孵化到創作引導,從平臺搭建到行業聯通,十五年來,北影節持續構建青年影人培育體系,為青年影人開闢通往銀幕的道路。
有關專家認為,更多有想像力、創造力、表現力的青年影人將為中國電影的繁榮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與活力。
策劃:張曉松
主編:林暉、孫聞
記者:邢拓、楊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