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廈門農民人均收入總量全省第一 增幅全省第二
廈門網  2019-02-11 13:01:46

【福建時間列表】【廈門】【移動版】【Chinanews帶圖】廈門農民人均收入總量全省第一 增幅全省第二

  鄉村旅遊、休閒農業成為廈門地方旅遊新熱點。圖為海滄的農村景色。

【福建時間列表】【廈門】【移動版】【Chinanews帶圖】廈門農民人均收入總量全省第一 增幅全省第二

  經濟作物為農民增收。圖為軍營村忙碌的茶農。

【福建時間列表】【廈門】【移動版】【Chinanews帶圖】廈門農民人均收入總量全省第一 增幅全省第二

  新農村建設越來越美。圖為翔安大宅村貌。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 文/記者 林雯 圖/記者 張奇輝)2018年,廈門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2410元,同比增長9.5%,總量位居全省第一位,增長幅度上升至全省第二,取得了“十三五”以來的最好成績。

  剛剛結束的春節黃金周,廈門島外的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項目喜迎八方賓客,成為廈門地方旅遊的新熱點。一路走來,廈門休閒農業經歷了萌芽、發展、轉型、提升,可以説,休閒農業的成長壯大是廈門深入鄉村振興戰略結出的一個碩果。

  近年來,廈門立足本地發展實際,統籌推進鄉村振興各項工作,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持續創新推進,讓廈門農民的腰包更快鼓起來——近日出爐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廈門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2410元,同比增長9.5%,總量位居全省第一位,增長幅度上升至全省第二,取得了“十三五”以來的最好成績。

  過去一年,廈門“三農”工作以“機制活、産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為目標,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緊抓新時代新機遇,展現出了生機勃勃的發展新面貌。今天,在農曆新年的第一個工作日,我市“三農”工作者已經站在了又一個新起點上蓄力勃發,努力實現讓廈門的農民生活得更好,將廈門的農業發展得更強,把廈門的農村建設得更美的目標。

  科學規劃

  系統推進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從科學的頂層設計説起。廈門最初編制鄉村振興規劃,就堅持同時滿足兩項要求——既對接落實好國家、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有關精神,又要立足廈門、體現廈門特色,《廈門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的出爐,為廈門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科學地規劃了路徑。隨後,廈門又制定出臺《廈門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年行動計劃及工作綱要》,確定了城鄉融合、都市現代農業提升、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等12項三年行動計劃和深化農村改革、堅持和完善黨對“三農”工作領導等兩項三年工作綱要,把三年目標任務細化、量化到分年度目標任務,系統推進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確保全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章可依,穩步有序推進。

  以“梯次推進、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彰顯亮點”為原則,廈門確定了8個鄉村振興市級重點示範村、12個市級示範村,並出臺《關於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市級重點示範村産業發展的意見》。展望未來,8個市級重點示範村將突出發展重點産品産業,形成“一村一品一業”格局,力爭實現三個“一批”,即一批有特色、有規模、有競爭力的主導産業,一批市場佔有率高、科技含量高、産品附加值高、綠色生態的品牌産品,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項目帶動

  百利現代農業科技觀光園等一批大項目已投入運營

  去年下半年,廈門市重點項目百利現代農業科技園的智慧化玻璃溫室建成並投入生産,今年農曆春節前,園區生産的農産品順利進入市場。在百利現代農業科技園內,能夠對標國際最先進水準的農業生産設備每天都在有條不紊地運轉,充分解放人力,實現科學種植,這裡將建成一個集農業生産、科普教學、旅遊觀光、農事體驗為一體的現代科技農業基地。

  百利項目的建成,是廈門實施項目驅動,加快打造千億産業鏈所成功走出的一小步。2018年廈門鄉村振興千億投資工程項目完成投資55.23億元,在産業項目方面,百利現代農業科技觀光園、大帽山境休閒農業文旅度假村、果樂園項目等一批大項目已投入運營,禾灃(五峰)農業文旅生態園和香山鄉苑田園綜合體項目一期基本建成,怡園鑫果類蔬菜智慧化生産基地、捷聖種植園特菜基地等都市現代農業項目發展良好。在基礎設施項目方面,美麗鄉村建設、村莊自來水改造、農村公廁、“四好農村路”等均有項目完工。以濱海小學、新店中學擴建項目等教育項目為代表的社會事業項目也紛紛建成。

  強化保障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妥實施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

  積極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重點任務。2018年,作為全國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整市試點單位的廈門交出亮眼成績單,多項工作進度位列全省第一。據市農業局昨日介紹,去年12月10日,全市318個村(居)及2522個有獨立資産的小組已率先全省將集體資産清産核資數據錄入全國系統。廈門科學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對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了一次具體實踐,這對於完善農村治理、保障農民權益具有重大意義。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需要農民為自己的幸福努力奮鬥。為了幫助農民實現自我提升,強化鄉村人才支撐,廈門市農業局打出了一記保障幫扶組合拳,一方面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18年完成新型職業農民專題培訓5000多人次、漁民專題培訓1450人次;另一方面,積極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提高培訓補貼標準,推行訂單式、項目式和自主式等培訓方式,對轉産轉業農漁民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全年對超過3000名本市農村富餘勞動力進行了轉移培訓。

  >>回顧2018

  我市農民增收

  呈現三大特點

  值得一提的是,廈門的農民增收,不僅是農民收入總數在增長,農民收入結構也更趨於合理。據有關部門分析,2018年廈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現三個特點:

  ●總量增加。全市農民收入比上年增加1950元,各區農民收入總量均超過2萬元,海滄區以27742元奪冠。

  ●增幅明顯提高。數據顯示,去年廈門農民收入增幅實現了跳躍發展,從第一季度的9.0%提高到全年9.5%,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比同期全省水準高0.4個百分點。

  ●收入結構不斷優化。在工資性收入持續保持較快增長的基礎上,過去處於較弱地位的轉移凈收入有了明顯改善,增速達到19.1%,比上年提高4.3個百分點,佔農民收入的比重也提高了0.5個百分點。

  >>展望2019

  立足實際

  統籌推進三農工作

  2019年,廈門將立足農業農村工作實際,統籌推動産業發展、生態建設、文明創建、治理提升、生活富裕各項工作,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以産業興旺為重點,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突出優勢特色,促進産業融合,強化科技支撐,注重品質品牌。

  ●以生態宜居為關鍵,加快現代化美麗鄉村建設。實施農村垃圾治理行動、農村污水治理行動、農村“廁所革命”、農房整治行動、村容村貌提升行動以及農村生態保護行動。

  ●以鄉風文明為保障,持續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弘揚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以治理有效為基礎,積極創新鄉村治理模式。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建設平安鄉村,推動鄉村服務重心下移。

  ●以生活富裕為根本,著力加強和改善農村民生。著重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促進農民轉産就業創業。

編輯:尹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