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10月13日訊(記者 邱陵/文 原浩/攝)13日,數字福州暨“e福州”建設情況新聞發佈會在海峽國際會展中心舉行,通報了數字福州以及“e福州”建設情況。
數字福州建設成果顯著
政務服務方面,2019年,福州市數字政府服務能力城市排名位列優秀梯隊首位,網上服務能力指數在全國32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9,政務公開排名居全省首位。
信用城市方面,福州市信用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已歸集信用數據12億條,助力福州市信用綜合監測排名全國前三。
智慧城市方面,福州市已連續四年獲評“中國領軍智慧城市獎”。
數據開放方面,福州市的數據開放指數在全國113個地市(含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六,獲得“數開叢生”獎。
熱線服務方面,福州市12345平臺在2020年全國政務熱線運行評比中榮獲“全國十佳熱線獎”,位列全國副省級城市和省會城市第一。
綜合服務方面,“e福州”服務範圍覆蓋六區六縣,用戶數、活躍用戶數和服務點擊量屢創新高,在全國同類平臺相同範圍內名列前茅。
據了解,未來福州市還將繼續發揮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的平臺效應,引進好項目、大項目,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福州集聚,加快融入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全力將福州市打造成數字應用第一城和數字中國建設示範城市。
上屆數字峰會以來,福州交出亮眼成績單
數字應用便民惠企,一批實施試點工程落地。比如,智慧城市方面,華為物聯網雲計算創新中心駐地雲上線,這是華為在國內打造的首個物聯網産業雲,為福州市智慧城市構築了物聯網底座;智慧工業方面,長樂區已推動65家企業進行智慧化改造,總投資185億元項目,打造出8個數字化示範車間、5個智慧化工廠和4個工業互聯網平臺;智慧醫療方面,正式上線全國首個基於健康醫療大數據醫療服務平臺--福州市區域互聯網醫院,實現了區域醫療機構之間信息數據互聯共享;智慧交通方面,地鐵過閘通道新增了人臉識別驗證功能,實現了便捷的“刷臉”乘地鐵。
數字政府提升效能。福州市始終堅持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為出發點,加強各類型“數字政務”服務能力。主要包括:建設福州市統一政務網絡、雲平臺以及大數據平臺,實現基礎設施統建共享;全力打造“e福州”公共服務平臺,提升城市公共、便民服務能力和城市精細化管理水準;推動政務數據匯聚共享以及向社會開放、助力數字經濟發展。
數字治理服務社會。以數字化助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可信身份建設方面,依託“互聯網+”可信身份認證平臺(CTID平臺),建設福州市可信數字身份公共服務平臺,共同構建基於“網證”的網絡可信身份認證體系和應用生態,保障個人隱私數據安全;信用福州建設方面,基於5大維度、243個評分指標項,打造“茉莉分”個人信用評價體系,廣泛應用在旅遊、醫療、教育、金融、文化娛樂、公共交通、行政服務等7大場景領域,為信用良好的市民提供優惠折扣等服務。
“e福州”總用戶數突破715萬,應用服務次數超3.3億人次
據介紹,截止10月11日,“e福州”平臺總用戶數已突破715萬,日均活躍用戶突破30萬,峰值突破80萬,各類應用服務使用次數超3.3億人次。
自今年4月開始,市智慧中心聯合相關委辦局在“e福州”上以購車抽獎、發放消費券等服務形式,開展了多類線上惠民活動。比如,在福州市內購車並在“e福州”平臺登記的市民,可參與抽獎,獎勵額度3-5萬,有效帶動了我市汽車消費。五一期間舉行體育消費券惠民活動,通過“e福州”發放了總計200多萬元體育消費券,推動了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的熱潮。
“e福州“還深化政務服務下沉,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比如,在社區、銀行、便利店等人員密集區域投放了230台“e福州”自助服務終端,實現公交月卡辦理、不動産相關事項列印等104個便民服務事項在終端上“就近辦”。“e福州”正逐步實現多事項渠道的整合,實現APP、PC線上辦理,終端線下辦理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模式。
與此同時,“e福州”平臺新增區縣頻道,各區縣可結合本地區的信息化建設情況,豐富本地區的專屬版面,直觀展示本區域的數字化建設成果、便民惠企服務能力、數字化治理水準以及信息發佈水準。
在提升社會治理方面,“e福州”開闢了專門的“生活”版面,探索多元化服務模式。目前,已接入了鮮花到家、家政服務、健康商業保險等多樣化的社會服務,讓市民享受到數字化生活帶來的便利。
下一步,“e福州”還將深化社會化運營服務工作,實現“e福州”便民自助終端在五城區的全覆蓋,並將“e福州”的服務範圍,拓展延伸至閩東北,實現跨區域的“互聯互通,一碼通行”,推動閩東北經濟協作區協同發展。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