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    輿情智庫    
八閩文脈·向海 |“廈門號”:101年前一艘福船的跨洋傳奇
2023-05-19 14:10:02來源:學習強國編輯:姚鹿責編:尹小兵

  2023年5月7日,央視《世界週刊》 播出了“百年前乘風破浪的中式帆船”有關內容的報道,讓“廈門號”的故事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1922年5月17日,一艘以“Amoy”(廈門號)命名的帆船,由喬治·沃德(George Waard)船長、妻子阿玉(Chay Yee Waard)駕駛,帶著9歲的兒子博比(Bobby,即Robert Waard),從廈門港出發,歷時兩年(1922年5月17日至1924年6月3日),航行1萬8千英里,先後到達加拿大維多利亞港和美國紐約港,成為第一艘橫跨太平洋、穿越大西洋的中國木質無動力帆船。

八閩文脈·向海 |“廈門號”:101年前一艘福船的跨洋傳奇

“廈門號”(陳亞元 供圖)

  風帆下的愛情與夢想

  喬治·沃德,一個出生於荷蘭的加拿大籍丹麥人,他的血液中流淌著北歐祖先的激情與夢想。7歲時,他就是荷蘭Gallior船上的小水手。在20多年的航海生涯裏,他跑遍了五大洲、四大洋,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劈波斬浪。但喬治·沃德並不知道自己的風帆為誰而揚。

  直到那一年,他遇到了一個叫阿玉的中國女孩。

八閩文脈·向海 |“廈門號”:101年前一艘福船的跨洋傳奇

中國疍民的女兒阿玉(紫日 供圖)

  阿玉的父親也是一位船長,擁有一艘載重300噸、船員15名的帆船。作為疍民(即水上居民)的女兒,她結網冶纜,搖櫓升帆,船上的十八般武藝無不在行。

  1903年左右,沃德和阿玉在溢滿花香的香港河畔,相遇、相愛、結婚。之後,他們多半在中國生活,時有穿梭于海上,還到過溫哥華。直到駕駛“廈門號”遠航前,沃德和阿玉在中國生活了近20年。

  這期間,沃德在長江上游做過引航員,在日本—中國香港—加爾各答的定期航線上當過船長。一戰期間,還在一艘1200人的蒸汽郵輪上當過船長,航行于華南航線。

  沃德在中國的最後一份工作把他帶到廈門。作為廈門碼頭建設工程監督,沃德舉家遷居廈門。

八閩文脈·向海 |“廈門號”:101年前一艘福船的跨洋傳奇

19世紀末的廈門港一帶(紫日 供圖)

  可是,沃德並不滿足於此,大海和遠方始終對他有著更大的誘惑。一個計劃逐漸清晰地浮現在他的眼前。1921年12月的一個晚上,沃德向妻子阿玉和盤托出他的想法:如果駕一艘帆船橫穿太平洋,那會怎樣?路是很遠,但我認為一艘帆船可以像一艘汽船一樣安全。我們可以花點時間找個地方待下來,看看哪兒我們喜歡,比如,一個20英畝的漂亮的小農場,我們可以過上愜意的日子。我知道以前沒有中國帆船穿越太平洋,所以我們的船會很搶眼,我們可以把她展出,我們試試看,怎樣?

八閩文脈·向海 |“廈門號”:101年前一艘福船的跨洋傳奇

沃德、阿玉和他們的兒子博比(陳亞元 供圖)

  “廈門號”的誕生

  有了妻子阿玉的同意和支持,沃德立即將計劃付諸行動。

  他等不到工作合同終止的那一天才開始動手,因為帆船必須在1922年4月初造好。更重要的是,在可怕的颱風季來臨前,他們必須遠離中國海岸。

  所以,工作外的所有時間,沃德都用來打造新船。

八閩文脈·向海 |“廈門號”:101年前一艘福船的跨洋傳奇

“廈門號”桅桿與船體(陳亞元 供圖)

  沃德請來泉州惠安的造船師傅,雇人買來樟木和福杉及其他造船材料。

  1922年新年伊始,一塊32英尺長、6英寸厚、18英寸深的龍骨安裝完畢,這是沃德收到的最令他滿意的新年禮物。

  1922年5月初,工作合同到期後,沃德就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船的製造中去。

  他請了25個男孩協助完成船體斂縫工作。同時,請來畫工從船頭到船尾涂成明亮的色彩,舷墻為暗紅色,船身配以綠色、黑色、黃色的條紋,整艘船鮮艷活潑。

  1922年5月中旬,按照中國傳統福船工藝建造的“廈門號”終於完工,停泊于廈門港的海面上。

  這艘以其出生地“Amoy”命名的漂亮小船,共耗資5000美元,總長69英尺(21.03米)、船寬19英尺(5.79米)、型深5英尺2英寸(1.58米)、登記噸位23.13噸,而只有3.5英尺的吃水,可以進入幾乎所有的水道。

  她造型修長,曲線生動,三桅大帆迎風張開,傲然鶴立於環繞著的各式小船中央。

  萬事俱備,整裝待發。

  但在出發前,有人發現了一個問題——“廈門號”缺少一雙眼睛,一雙在黑暗和迷霧中看清遠方的眼睛。

八閩文脈·向海 |“廈門號”:101年前一艘福船的跨洋傳奇

“廈門號”的眼睛(陳亞元 供圖)

  對於中國船係中重要的一係——福船來説,船眼睛不僅是必不可少的裝飾,更是福船自我存在的象徵。“廈門號”怎麼可以忘記這“點睛之筆”呢?

  沃德馬上找來兩塊直徑約16英寸的樟木板,鋸成橢圓形,內圓涂以黑色以作瞳孔,外圓則涂以白色以作眼白,再以上好的白酒清洗之。而阿玉則按照疍民的風俗為船隻祈福,只求此行萬里,平安順利。

  1922年5月17日早晨6點,太陽自東方海面上升起,風輕,微涼。喬治·沃德一家及3名中國船員,立於“廈門號”船頭。

八閩文脈·向海 |“廈門號”:101年前一艘福船的跨洋傳奇

沃德一家和中國船員(陳亞元 供圖)

  且解纜繩,輕啟蘭舟。朋友們聚于廈門港碼頭,揮別“廈門號”,目送她向外海駛去,駛向遠方。

  第一艘橫跨太平洋、穿越大西洋的中式帆船

  帆船時代,為了順風順水,從中國到美洲必須由東向西,走印度洋和大西洋的“西行路線”。從大航海時代開始,美洲橫跨太平洋到中國的航線,受洋流影響,是一條由東向西的單行線。

  而“廈門號”作為一艘典型的中式福船,要走的是一條此前中式帆船從沒走過的“北方航線”,就是順著北緯40度到42度的北太平洋暖流由西向東橫跨太平洋,抵達加拿大。

  這條跨洋路線對帆船的凶險之處在於,受洋流和季風影響,只要稍稍偏航就可能失去動力。作為第一艘自西向東橫跨太平洋並進入大西洋的中式帆船,在航行過程中自然會遭遇種種困難。

  一天晚上,一條長11英尺的蟒蛇趁著月黑風高,溜到離博比的床舖不到4英尺的地方,沃德船長聞聲而動,迅速取出他的左輪手槍,朝著離蛇頭18英寸的地方開了一槍,緊接著又補上兩槍,巨蟒瞬間斃命于船艙。

八閩文脈·向海 |“廈門號”:101年前一艘福船的跨洋傳奇

蟒蛇襲擊“廈門號”(陳亞元 供圖)

  第二天晚上,又有一群海盜潛入“廈門號”,準備將“廈門號”翻個底朝天。沃德船長立即出現在甲板上,手裏拿著來復槍。海盜們發現船上並無金銀財寶,又懾于船長之威,遂打個呼哨揚長而去。

  在白令海,船舵兩次被狂風巨浪擊毀,沃德船長泡在冰冷的海水中,與阿玉密切配合,在水中連續作業數小時,安裝臨時舵,保住了“廈門號”的安全。

  除了經受驚濤駭浪的考驗,“廈門號”似乎很幸運,一路有驚無險地到達了美洲。

  1922年9月19日,在離開廈門港124天后,“廈門號”到達加拿大維多利亞(Victoria)港。

  人們被“廈門號”的東方魅力所吸引,蜂擁而至。這讓沃德船長暫時把夢中的牧場放到了一邊,決定沿著美洲西海岸順流而下,讓更多的人一睹“廈門號”的風采。

  之後,“廈門號”沿美洲西海岸一路南下,穿過巴拿馬運河,進入大西洋,沿美國東海岸溯流而上。

八閩文脈·向海 |“廈門號”:101年前一艘福船的跨洋傳奇

1922年9月19日到達加拿大維多利亞港的“廈門號”(陳亞元 供圖)

  1923年4月,將要離開舊金山時,一個叫阿爾弗萊德·尼爾森(Alfred Nilson)的年輕水手登上了“廈門號”,兩者的命運從此緊密相連。

  1924年6月3日,“廈門號”到達紐約,完成了她一萬八千英里航海壯舉,成為第一艘橫跨太平洋、穿越大西洋的中國木質無動力帆船。

八閩文脈·向海 |“廈門號”:101年前一艘福船的跨洋傳奇

風帆降落的三桅帆船“廈門號”(陳亞元 供圖)

  “廈門號”旋風

  “廈門號”鮮明的中國元素,精良的福船製造工藝,引起了西方人的強烈好奇和關注,“廈門號”所經之處無不引起轟動。

  “廈門號”抵達加拿大維多利亞港口,當時國際著名影星道格拉斯·范朋克和他的妻子瑪麗·碧克特地登上船和沃德船長一家合影留念。

八閩文脈·向海 |“廈門號”:101年前一艘福船的跨洋傳奇

國際著名影星道格拉斯·范朋克和他的妻子瑪麗·碧克馥在“廈門號”上與沃德船長一家的合影。(陳亞元 供圖)

  “廈門號”抵達紐約港,立即掀起一陣“廈門號”熱,每天上船參觀的紐約市民絡繹不絕。

  各大媒體也紛紛聚焦“廈門號”:《華盛頓郵報》稱讚其為“大西洋第一中式帆船”,《紐約時報》刊登整版文章《一艘來自中國的帆船的航海之路》。

八閩文脈·向海 |“廈門號”:101年前一艘福船的跨洋傳奇

1924年6月8日美國《紐約時報》以整版報道“廈門號”(詹朝霞 供圖)

  而早在1923年4月,“廈門號”還在舊金山時,英國著名雜誌《廣闊世界雜誌》(《The Wide World Magazine》)詳細報道了“廈門號”從廈門到維多利亞124天的航海過程;美國加州《索薩利托新聞報》(Sausalito News)對“廈門號”進行長達30餘年的跟蹤報道,其1955年8月的報道不厭其詳地描述了“廈門號”的製造之精、工藝之美,以及現代化的船上設施。

八閩文脈·向海 |“廈門號”:101年前一艘福船的跨洋傳奇

1923年英國《The Wide World Magazine》雜誌報道“廈門號”(詹朝霞 供圖)

  除了新聞雜誌大幅報道,紐約艾紐明信片公司(Artvue)、紐約阿卡米新聞圖社(Acme News Pictures)、國際新聞圖社(International News Photos)等多家公司分別發行多張明信片,將“廈門號”的故事四處傳揚。

  一張蓋有1952年6月23日郵戳的明信片,是目前看到唯一一張“廈門號”彩色明信片,可以讓我們一飽“廈門號”的魅力。

八閩文脈·向海 |“廈門號”:101年前一艘福船的跨洋傳奇

1952年,“廈門號”停泊在紐約新羅謝爾的艾科灣(陳亞元 供圖)

  1925年,尼爾森買下“廈門號”,正式成為“廈門號”的第二任船長。據説,後來沃德船長一家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經營銀狐養殖農場。

  就在這一年,尼爾森在紐約遇到了麗塔·鮑爾(Rita),他們相愛、結婚、生子。1938年,尼爾森與妻子麗塔,曾帶著他們的三個兒子,駕著“廈門號”帆船環遊世界,一如當年沃德船長一家。

八閩文脈·向海 |“廈門號”:101年前一艘福船的跨洋傳奇

1926年,阿爾弗雷德·尼爾森和太太麗塔在“廈門號”上(陳亞元 供圖)

  1960年,尼爾森將“廈門號”以1萬美元轉手他人。據説,一年後,“廈門號”在北卡羅來納州哈特拉斯附近的一次颶風中沉沒。

  而早在1924年,尼爾森就撰寫了一本《The Story of The Amoy》,講述“廈門號”帆船越洋的航海壯舉,以及背後沃德和阿玉的動人愛情故事。

  百年之後,這本小書經本文作者翻譯成中文,並以另一本書的形式,引發對“廈門號”的發現之旅。

八閩文脈·向海 |“廈門號”:101年前一艘福船的跨洋傳奇

《The Story of The Amoy》封面(詹朝霞 供圖)

八閩文脈·向海 |“廈門號”:101年前一艘福船的跨洋傳奇

《1922“廈門號”的故事》封面(尼爾森著,詹朝霞編譯)(詹朝霞 供圖)

  “廈門號”的故事至今令人回味,是什麼讓它如此打動人心?

  首先,沃德船長與阿玉是一對年齡相差十余歲的跨國夫妻,阿玉説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她勇敢、機智、果斷,與沃德船長共同掌舵,共同演繹了一段航海與愛情的傳奇故事。

  阿玉著漁家女兒裝、雙手掌舵的照片刊登在《紐約時報》頭條,一個獨立的中國女性形象讓人們眼前一亮。

八閩文脈·向海 |“廈門號”:101年前一艘福船的跨洋傳奇

1924年6月8日《紐約時報》刊登的阿玉母子著疍民裝照片(陳亞元 供圖)

  其次,“廈門號”看起來是如此精美而堅固。她船身修長,色彩絢麗,船頭高昂,彎曲的台灣樟木讓船體呈現出古典的弧度,産于福建深山的福杉讓船板散發出東方的芬芳。鐵釘和木梢將船體緊緊拼貼在一起,其間的縫隙被精製的桐油灰抹得嚴絲合縫。船艙內典型疍民的裝飾風格,笑哈哈的大肚瓷佛,香爐中的香煙繚繞,無不透出神秘遙遠的東方氣息,成為西方人眼中的“浮動的東方博物館”。

  18000英里的航行後“一滴水都沒滲進船艙”——沃德船長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説。

八閩文脈·向海 |“廈門號”:101年前一艘福船的跨洋傳奇

“廈門號”舺板上一滴水也沒有滲透(陳亞元 供圖)

  1000平方英尺的三桅風帆,因為浸透了具有防腐和防水功能的牛漆,變得堅韌緊實;而船尾的巨大氣穴,可以吞吐一噸的水,足以抵禦海上的狂風暴雨。

八閩文脈·向海 |“廈門號”:101年前一艘福船的跨洋傳奇

“廈門號”船尾(詹朝霞 供圖)

  正如“廈門號”船頭的兩隻大眼睛,這是一次睜眼看世界、又被世界看見之旅。“廈門號”的傳奇經歷風靡美洲,她也成為了中國文化的傳播使者。

  九十年後,2011年11月3日,一艘同樣以“廈門號”命名的帆船,在船長魏軍的帶領下,從廈門港開始了環球遠征。

  歷時10個月,航行約2.3萬海裏,新“廈門號”勝利回到廈門。他們先後跨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穿越狂風巨浪盛行的西風帶,繞過美洲大陸最南端被稱為“魔鬼角”的合恩角,以及非洲大陸最南端的好望角,經受了狂風、巨浪、嚴寒的考驗,完成了“沿著地球的地理形狀繞行一週”的環球航行,實現了中國人首次帆船環繞地球的壯舉,創造了中國帆船航海歷史的新篇章。

  100年前推動“廈門號”前行的浪花,至今仍舊拍打著廈門海岸邊的礁石;100年前鼓起“廈門號”船帆的海風,也一直獵獵作響、未曾停歇。

  今天,新“廈門號”不畏風浪、矢志蔚藍,懷揣著中國夢想駛向遠方。

八閩文脈·向海 |“廈門號”:101年前一艘福船的跨洋傳奇

魏軍率領的新“廈門號”揚帆遠航(資料圖片)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