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廈門深耕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建設 厚植高品質發展生態底色
2023-12-08 10:00:09來源:廈門日報編輯:姚鹿責編:尹小兵

  原標題:深耕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建設 厚植高品質發展生態底色

  在廈門這座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裏,每一處美景都彰顯著活力、蘊藏著動力。這背後,少不了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的保駕護航。

  不久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彰顯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在源頭預防體系的基礎性作用。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我市持續深耕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建設,創新成果有力賦能環境準入集成改革,形成一套富有成效的管理制度和可供借鑒的實踐經驗——在全國首創“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應用系統,率先全國出臺分行業生態環境準入清單,高品質完成生態環境部和自然資源部共同開展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試點”工作……一系列改革創新成果獲生態環境部高度肯定。

  “2019年開始,我市在‘多規合一’的基礎上,堅持‘一張藍圖’統籌生態保護紅線、環境品質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等管理要求,以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為抓手,逐步形成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我市分區管控日臻完善,已構建起“一屏一灣十廊”全域生態格局,將全市域劃定為134個管控單元,匯聚207個生態環境管控要素向量圖層,形成一套全地域覆蓋、跨部門協同、多要素綜合的差異化分區管控體系——這一創新成果,徹底解決企業選址難、審批時限長、項目落地慢等難點、痛點問題。

  敢闖敢試的同時,始終敢破敢立。我市在全國率先將生態環境功能區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系列管控要求深度銜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總體規劃,134個管控單元均實施“一單元一策略”,支撐重大發展戰略、引導産業佈局、服務項目落地,為發展明底線、劃邊框,完善源頭預防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在全國首創建成的“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應用系統,讓生態環境準入管理穩步邁入“智慧時代”。“我們全方位梳理437個行業和107713條環境準入條件,對接‘多規合一’業務協同平臺,通過應用系統自動建模、向量提取技術,實時研判預選址項目,建設單位也可以自主研判擬建項目的準入要求和選址導引,為項目落地提供精準服務。”該負責人稱,系統實時對接國家、省、市相關平臺的數據信息,實現環評在線考核、項目監管預警、違法雲端監控等,通過數據分析勾畫清晰具體的生態環境底線。今年4月,“大數據賦能分區管控 雲智慧助力綠色發展”案例獲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優秀案例。

  不斷完善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繪就生態環境“高顏值”,助推經濟發展“高素質”。基於此,我市在精細化智慧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基礎上,勇闖環評審批制度改革的“深水區”和“無人區”。

  全國首創環評審批告知承諾制,為項目落地建設贏得加速度——在該制度下,項目批復立等可取,實現了前期準入研判提前一拍、服務重點項目靠前一步、審批服務效率搶前一位的高效、快速、精準的保障體系。目前,告知承諾範圍覆蓋30類報告書、108類報告表,超過環評管理名錄的70%,累計已有2257個項目受益,審批時限節約超過6.7萬個工作日,推動項目精準快速落地。

  此外,一系列區域環評惠企舉措,為高品質發展保駕護航——探索建立工業園區以規劃環評為主導、非工業用地的其他開發建設區域以區域評估(環境影響)為主體的“大環評”體系,制定全國首個地方標準《區域評估(環境影響)報告編制技術指南》,以清單方式明確建設項目的環境準入條件、環保措施要求,為項目環評差異化審批管理、區域開發建設環境管理提供重要依據。

  “根據‘區域評估+標準地+承諾制’聯動審批改革要求,我們在全國率先開展區域環評‘一本制’管理,統一告知區域規劃的各類建設項目的具體環境保護要求。”該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樣一來,片區內的學校、城市道路、市政管網等規劃包含的所有工程建設項目,都共享區域環評成果,變被動審批為主動服務,變企業付費為政府服務,變企業單體評價為片區整體統籌。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東部體育會展新城片區、新機場蔡厝片區、翔安南部新城等10個區域環評工作,以高效能服務助力高品質發展。(記者 王玉婷 許曉婷)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