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    輿情智庫    
漳州:織密“清潔網” 守好碧海銀灘
2024-04-17 16:15:35來源:閩南日報編輯:姚鹿責編:尹小兵

  原標題:海漂垃圾治理工作全省年度考核排名第一,成績背後是漳州持續用功——織密“清潔網” 守好碧海銀灘

  “省廳獎勵漳州500萬元……”日前,“閩南日報”微信公眾平臺轉發一則表揚漳州海漂垃圾治理的文章,點擊率突破3萬,引發一番熱議。

  原來,漳州因2023年度海漂垃圾綜合治理年度考核在福建省排名第一,獲福建省財政廳獎勵資金500萬元。

  亮眼成績的背後,體現了漳州保護海洋生態的決心,這離不開漳州連續四年將海漂垃圾納入年度為民辦實事項目的持續用功。

  構建海漂垃圾收集—打撈—運輸—處理體系

  春季的東山島,陽光明媚、海清沙白,不時能看到一群“海洋清道夫”在忙碌:船隻在蔚藍大海上開展打撈作業,環衛工人在沙灘上清理垃圾。他們用辛勤勞動守護著碧海銀灘。

  這支“保潔隊伍”是漳州市依託漳州環境集團組建的專業化海上環衛隊伍。為確保岸灘垃圾與海漂垃圾隨産隨清,我市打破縣域界限成立了漳州市統一的環衛隊伍。截至2023年底已配備清理人員400多人、打撈船舶44艘、轉運車輛10輛、小型運輸機械25輛,統一清理收集海漂垃圾運送至垃圾焚燒場規範化處置,提升海漂垃圾常態化、專業化處理能力。

  “我們在‘岸上巡’‘海面清’的同時,實行‘雲上管’。”漳州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運用科技手段進行巡查監管,已經成為漳州市常態化開展海漂垃圾治理工作的重要一環。

  現今在漳州市的海域上空看到無人機盤旋,可能不是在拍美景,而是在“找垃圾”。2023年,漳州市海上環衛隊伍成立海漂垃圾無人機小分隊,建立海漂垃圾空中巡查常態化機制,及時發現並完成海漂垃圾問題整改。此外,福建省生態環境廳在我市沿海地區安裝20個視頻監控點,納入“生態雲”監管平臺實時監控海漂垃圾的治理成效。

  “為讓海洋‘顏值’持續在線,漳州市著力構建起完整規範的海漂垃圾收集—打撈—運輸—處理體系,形成全鏈條的海漂垃圾治理工作格局。”漳州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説。作為濱海城市,近年來漳州市高度重視垃圾治理工作,連續4年出臺年度《漳州市海漂垃圾綜合治理為民辦實事項目實施方案》,全面部署當年度漳州市沿海各地海漂垃圾治理工作任務和目標,對所有大陸和有居民海島海岸線實施常態化清理,不斷提升公眾的臨海親海體驗。

  2023年,漳州市共出動打撈人員11.3萬人次,清理海漂垃圾2萬噸;2024年1-3月,漳州市共出動打撈人員2.58萬人次,清理海漂垃圾5300噸。

  注重漁民、黨員、志願者等社會力量的參與

  與此同時,注重社會力量參與是漳州市海漂垃圾治理的重要做法。

  在古雷開發區霞美海上養殖集中區,漁民駕駛漁船往來作業時,“海上垃圾桶”常常出現在他們的視野中。這個區域目前一共設置了5個海上垃圾收集點,漁民出海勞作歸來,可將垃圾投放到此,再由當地海上環衛隊定期轉運上岸,進行分類處理。

  “垃圾不上岸,源頭減存量。”漳州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説,除引導漁民自覺投放海漂垃圾外,針對海上傳統“泡沫+木質”養殖設施容易老化産生海漂垃圾的問題,漳州市積極推動海上養殖設施升級改造,將傳統養殖設施改造為環保型的塑膠材料,從源頭上減少海漂垃圾的産生。截至2024年3月,漳州市累計完成塑膠漁排改造10.04萬口,塑膠浮球筏式養殖14.24萬畝,新建深水抗風浪網箱96口。

  越來越多靠海為生的漁民認識到保護海洋生態的重要性,不少熱愛公益事業的志願者也加入到海漂垃圾治理中來。如今,在龍海區白塘灣、詔安縣梅嶺鎮詔安灣、東山縣馬鑾灣等地,時常能夠看到漳州市各地的黨員幹部、群眾的身影,他們以開展主題黨日、凈灘公益活動等形式,組織清理海漂垃圾活動,提高社會對海漂垃圾治理的關注和支持,發動更多社會公眾參與到海漂垃圾治理工作中來。

  在綜合治理、多方參與的作用下,海漂垃圾分佈密度持續下降,海岸帶環境衛生品質持續改善。數據顯示,2023年,漳州市海漂垃圾分佈密度為191平方米/公里,同比2022年下降46%;漳州市海漂垃圾覆蓋度為1.44‰,優於福建省級下達的2.3‰的目標。

  就這樣,在漳州市的沿海地帶就像撒下一張清潔大網,從入海口到各海域海岸線、從環保工作者到黨員群眾,每一天都有保潔衛士守護著潔凈蔚藍。(記者 鄭斯楠)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