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去年實現全産業鏈産值約25億元,帶動全市農民增收7.2億元 三明制種業 田野綻芳華
7月底,兩院院士以及全國部分科研院所和高校教授、專家走進三明建寧,為當地制種業發展獻計獻策。
“院士天團”的到來,讓建寧縣乃至三明市的種業再次被人們關注。三明擁有4個國家級制種大縣,7個縣制種面積超過2萬畝,總制種面積約35萬畝,全市水稻制種産量7000萬公斤,穩居全國雜交水稻制種第一大市。
近年來,三明高度重視種業發展,精準對接需求,制定扶持政策,建立種業振興行動部門工作協調機制,進一步凝聚工作合力。制種,已成為三明百姓增收的重要産業之一,是名副其實的金種子。
機械代人工 量質雙提升
建寧是全國最大的雜交水稻種子生産基地,全國每十粒水稻種子就有一粒出自建寧。
眼下,正是雜交水稻制種晚制的插秧時節。在建寧縣溪口鎮楓元村,制種農戶以“人機協作”的方式先後將稻種的父本和母本秧苗插在稻田裏。不一會兒,秧苗整齊挺立,一整片農田在綠水青山間生機勃發。
有30多年制种經驗的楓元村村民鄭春華是建寧有名的制種大戶,2024年制種80多畝,剛剛完成稻種早制的收割和晚制的插秧。“2024年收成有望實現每畝250公斤。”鄭春華説,當地制種已經實現從播種、插秧、施肥到收割的全程機械化,預計2024年收入可超30萬元。靠制種,鄭春華已經在縣城買房安家。
走進一個4000畝的高標準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綠油油的稻秧鋪滿農田。“基地後面還有1萬多畝,已經形成‘田成方、渠相接、溝相連、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除、機能耕’的高標準制種田。”建寧縣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余添發説,這樣的高標準農田更利於機械化推廣。
據了解,機械化對雜交水稻的産量、品質有顯著提升作用。以無人機趕花粉為例,産量比人工高出十幾個百分點,並且無人機可以精確控制授粉過程,在提高效率、産量的同時,降低成本、提升品質。
近年來,建寧縣全面推廣機耕、機插、機防、機收、機烘等社會化服務,部分雜交水稻制種基地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5%以上。
建設集中區 老産業煥新
同屬國家級制種大縣,尤溪的産業發展之路略顯坎坷。
“2021年以前,村裏制種面積為零,通過大力推廣煙後制種,如今制種面積有500多畝,不少年輕人回村成了新農人,2023年村集體增收68萬餘元。”在尤溪縣梅仙鎮南洋村制種基地,村委會副主任肖守錦説,種業發展給鄉村振興帶來了新方向。
尤溪制種歷史悠久、自然條件優越、技術力量雄厚。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劉文炳研究員為首的尤溪縣良種生化研究所技術團隊,致力於研發雜交水稻超高産制種配套新技術,解決了中國雜交水稻制種“需要割葉剝苞、花時落後、青秕谷多”三大難題,創下了當時雜交水稻制種最高畝産的世界紀錄。
進入21世紀,由於種種因素,尤溪制种經歷了10多年的衰退期。“為打好種業翻身仗,尤溪在政策、技術、宣傳引導等多方面發力。”尤溪縣種子站站長陳家威説,縣政府出臺推進雜交水稻制種産業發展意見,2021年起連續3年每年統籌200萬元扶持種業發展,對入駐種業企業、種子生産企業、制種大戶等給予相應的用地支持、貸款貼息、資金補助等。
2021年,尤溪在洋中鎮規劃建設種子産業集中區,成功引進福建宏福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集中區建設種子科研生産加工中心。目前,項目已經完成驗收,正在進行設備調試,9月將投入使用。
為做好技術服務,尤溪專門成立22人的制種工作團隊挂包鄉鎮,開展政策宣傳、技術培訓等工作。他們還依託謝華安院士工作站,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協作配合,開展稻粒黑粉病防控等多項試驗,把院士專家智慧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一套“組合拳”下來,尤溪制種面積從2020年的1.01萬畝增加到2023年的3.92萬畝,制種基地遍及14個鄉鎮124個村。2023年,尤溪為國家提供種子804.1萬公斤,實現産值1.2億元,帶動農民增收3600萬元以上。
産業化經營 促農戶增收
綠野千里種業旺,良田萬頃稻花香。7月29日,在寧化縣湖村鎮龍頭村雜交水稻制種基地,陣陣稻香撲鼻而來,“趕花人”兩人一組,手拉著“紅繩”在稻田間來回穿梭,不斷掀動稻穗,將父本的稻花花粉揚起來“趕”到母本上,為水稻制種豐産豐收打下良好基礎。
“趕花是個技術活,一般在上午10點半到11點,需連續趕花1個多星期。”寧化縣穀雨農業機械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新華説,水稻開花授粉是育種工作的關鍵環節,預計8月初可完成趕花工作。
張新華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水稻制種。他通過“基地+農戶+合作社”的模式,發展水稻制種面積1300多畝,畝産量達200公斤,預計年産值450多萬元。
成立水稻制種專業合作社,引進水稻制種企業,加強技術指導,統一保價收購,促進村民增收,這不是湖村鎮的“專利”。
幾十公里外的曹坊鎮先後引進17家水稻制種公司,按照“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進行産業化經營。2024年全鎮水稻制種面積近7000畝,預計産值超2500萬元。
“2024年全村有100多戶農戶制種,制種面積1200多畝。”曹坊鎮黃坊村黨支部書記黃慶禧算了一筆賬:農戶制種預計畝産200多公斤,1200多畝産值400多萬元,戶均增收4萬餘元。
一粒粒種子正變成實實在在的收入,讓越來越多農民受益。數據顯示,三明種業2023年實現全産業鏈産值約25億元,帶動全市農民增收7.2億元。(記者 王帥 通訊員 饒麗英 王琨 賴全平)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