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力推進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無廢城市”,莆田這樣建
日前,一場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活動在莆田市政府舉行。活動採取線上登記回收的方式,參與者通過“莆田廢舊紡織品回收平臺”微信小程式進行操作,捐贈成功後獲得“權益積分”,可兌換現金。
2022年4月,莆田入選生態環境部公佈的“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2023年7月,莆田市開始建設“無廢細胞”。通過建設智慧化工廠減少固體廢物産出、構建回收利用體系、完善末端處理設施等,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推動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
前端減量化産出
近日,記者驅車前往莆田市秀嶼區石門澳産業園。在三棵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廠區,幾輛槽車通過氣送的方式,將原材料裝入儲罐,然後經過中控系統管道,再將其直接打入生産罐,整個過程沒有使用塑膠或金屬桶製品。
以往,塗料企業大都使用鐵桶、溶劑桶等輔助裝置物,産生不少固體廢物。作為行業龍頭,三棵樹搶先建設智慧化工廠,實現從原材料進廠到成品包裝全過程自動化、信息化管理,最大程度減少固體廢物産出。
“只有把好源頭關,才能真正減少固廢量。”三棵樹福建工廠副總經理洪俊凡説,公司已經建立全流程監管和控制體系,細化一般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的分類標準,避免兩者之間出現混淆。
在建設工廠污水處理站時,三棵樹採用高壓板框壓濾系統,改變傳統壓榨工藝,將污泥含水率降至85%,大幅縮減污泥量。同時,引進全新設備,進一步壓榨釜罐和移動料缸的清洗廢渣,減少排放量。
與生産活動相比,人們在生活領域産生的固體廢物只多不少。
“有效解決生活垃圾日益增長的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垃圾分類。去除可回收利用的、不易降解的部分,能夠將垃圾總量減少六成以上。”今年,在莆田市暑期環保夏令營荔城區專場活動中,省生活垃圾分類巾幗志願講師團講師陳玉華為黃石鎮江東中心幼兒園的小朋友講解垃圾分類知識。
陳玉華長期從事環保行業,跟垃圾打交道幾十年,積累了豐富的分類經驗。2020年,陳玉華來到莆田市荔城區拱辰街道立豐左岸藍灣物業住宅小區,傾力打造莆田市首批垃圾分類示範小區。
“小區最初設置了垃圾亭,後來是垃圾屋,可以容納10個大垃圾桶,由1名督導員負責分類,同時引導居民在家做好生活垃圾分類,最後再投放到垃圾集中區。”陳玉華説,在垃圾分類開始前,整個小區零散放置了70多個垃圾桶,現在只需要20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減少了固體廢物。
中端資源化利用
位於仙遊縣楓亭化工新材料産業園的福建賽隆科技有限公司生産車間裏,全自動流水線滿負荷運轉,不間斷加工廢舊瓶片和紡織品。幾道工序過後,眼前的固體廢物搖身一變,成為滌綸長絲、複合絲、功能絲等紡織材料。這些産品可銷往國內外,用於鞋服及各類紡織品製造。
這是福建賽隆科技有限公司計劃總投資86億元建設的再生纖維項目,目前一期已投産。三期全部建成後,項目年産規模可達30萬噸。
近年來,國際一線運動品牌加快綠色轉型,逐漸減少使用原生石化纖維。在“雙碳”目標引領下,賽隆科技引進尖端設備和裝置,打造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生産線,形成從廢舊紡織品到再生紡織品的閉環式産業鏈條。
當前,莆田市正在建設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體系,採用固定回收和移動回收相結合的模式,將每季度第一個月的20日設為“廢舊紡織品回收日”,並在市政府等辦公區及各機關企事業單位獨立辦公區設置移動回收點,定時定點上門回收;在機關企事業單位集中辦公區域設置廢舊紡織品回收箱,常態化開展廢舊紡織品回收;在居民社區統一投放回收箱體,便於市民就近投放廢舊紡織品。
莆田市還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引進浙江山威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利用社會資本,構建再生資源全品類回收體系。
“固體廢物的産生不可避免,但要盡可能變成為我所用的資源,最大程度變廢為寶。”莆田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陳國英説,在“無廢城市”建設過程中,關鍵是構築更加完善的固體廢物監督管理體系,實現全類別全覆蓋監管。
末端無害化處置
“‘無廢城市’不代表沒有固體廢物産生,也不意味著固體廢物能夠完全被資源化利用,所以少不了末端處理設施。”陳國英錶示。
在莆田市秀嶼區東莊鎮錦山村,一座佔地142畝的垃圾焚燒發電廠瀕海而立,這是我省單個處理能力靠前的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總投資10.68億元,由莆田市聖元環保電力有限公司分三期建設,已全部建成6條垃圾焚燒處理線,採用機械爐排爐焚燒工藝,每年可處理生活垃圾120萬噸、發電4億千瓦時、節約標準煤16萬噸。
據統計,莆田市每日産生2000多噸生活垃圾,其中九成以上運至聖元垃圾焚燒發電廠。“按照規模設計,每天最多可處理2850噸生活垃圾,完全有能力處理全市的所有生活垃圾。”聖元安全與環保部經理蔡少凡説。
“以前處理的生活垃圾沒有完全分類,各種乾濕垃圾都混在一起。我們通過完善末端處置設施,來輔助前端做好垃圾分類。”蔡少凡介紹,聖元環保電力立項投資2.19億元,建設廚余垃圾生化處理生産線。該項目于去年6月投産,總處理規模為600噸/天。
截至目前,莆田市已有14座建築垃圾臨時消納場,總庫容51.15萬噸,處置能力可滿足全市需求。眼下,全市7個縣區(管委會)正在分別推進建設1座建築垃圾消納場,構築綠色生態家園。(記者 林劍波 通訊員 蔣健 劉愛民)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