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寧德蕉城:産業興旺促振興 生態宜居鄉村美
2025-02-05 10:24:24來源:閩東日報編輯:鄭艷靈責編:尹小兵

  原標題:蕉城北山村:産業興旺促振興 生態宜居鄉村美

  1月20日,記者來到蕉城區七都鎮北山村,這裡畬風濃郁,藥香迷人。一棟棟白墻黛瓦鑲紅邊的畬族房屋枕山臨水而建,鳳凰圖騰、畬元素標識引人注目。

  一條寬敞整潔的柏油路從村口出發串聯起畬族文創園、畬藥展陳館、畬家藥膳館、畬藥科普長廊、畬家風情廣場,一株株中草藥苗木長勢喜人、鬱鬱蔥蔥。

  “我們北山村現有畬藥、草莓、柑橘、文旅等多個支柱産業,2024年,村集體收入50多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萬元以上,村民生活殷實,幸福感十足。”北山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雷新平笑著告訴記者。

  北山村曾名“白岩”,位於七都鎮北部,距城區14公里,以盛産中草藥而聞名。早些年,北山村村民散居山間,“一村三十六寨,寨寨掛半山”便是20世紀90年代以前北山村的真實寫照。受惠于“造福工程”政策,1989年至1999年,北山村逐步完成36個自然村整村搬遷。

  挪出“窮窩窩”的北山村,猶如涅槃重生的火鳳凰,不斷砥礪前行,努力“飛”入了新生活。特別是近些年,隨著新能源科技、寧德時代、上汽集團寧德基地等“金娃娃”企業相繼落地在北山村周圍,寧古高速六都互通口(寧德西)建在村口、寧德市博雅培文學校落戶村內……一系列新機遇讓北山村快速駛入發展快車道。

  時值寒冬,雖不是畬藥生産的旺季,但是在北山村風情廣場上依然可見一些村民在晾曬中草藥材。

  雷興平介紹,北山畬村擁有獨特的土壤和氣候條件,適合中草藥生長,山中野生中草藥種類豐富。為扶持做優做強畬醫畬藥産業,村兩委引導群眾按照市場需求進行合理規劃、種植、銷售,建設中草藥科普示範基地和畬藥展陳館,打造畬藥1000畝,並推行訂單式種植,基本銷路不愁。

  “每年端午前後,北山村艾草暢銷福州羅源、寧德蕉城等地。僅艾草一項,去年全村收入就在60萬元左右。”雷新平隨手捧起一把風乾的草藥,濃郁藥香撲鼻而來。

  此外,每年艾草收割後,村民還會種上水稻等糧食作物,藥稻輪作,多元發展,一地兩用,效益更高,穩定糧食生産又促進農民增收。

  “多條腿走路”鄉村振興更穩固。這些年,北山村還利用區位、生態優勢,大力發展柑橘産業1000多畝。

  一大早,蘭金義又來到自家果園轉上一圈,修枝、施藥,促進果樹生長。

  蘭金義是村裏的柑橘種植戶,種有臍橙近20畝、果凍橙2畝。往年這時候,蘭金義的果園或許還有“存貨”。然而,這兩年,在休閒採摘和臍橙認領活動的雙重助力下,蘭金義的臍橙、果凍橙總會提早銷售一空。

  “早些年,柑橘銷售困難,遇到年關了還沒賣出去,就要拉去城區水果市場售賣,費時費力不説,還賣不出好價格。如今,遊客自己找上門,解決了我們的大難題。” 蘭金義説。

  站在果園裏,蘭金義掰著手指頭,算一筆賬:“今年,臍橙、果凍橙扣除肥料等成本,不包括人工投入,預計可以增加家庭收入約17萬元。”

  農旅的深度融合,為鄉村帶來人氣,也讓農産品有了更廣闊的市場。雷新平表示,北山村的千畝柑橘約有600畝已開放採摘。

  值得一提的是,勤勞的北山人還開闢了一項特別的“飛地經濟”——異地種植草莓1000多畝。

  每年夏秋季,一部分村民在艾草收成後,就會如“候鳥”般,赴廈門、漳州、泉州等地開闢草莓種植基地,增加家庭收入。

  “這段時間,我給異地種植草莓的村民分別打去電話,得到不少好消息,今年的草莓價格喜人,又是一個豐收年,産值預計突破千萬元。”雷新平笑著説。

  與此同時,“金娃娃”企業的落地、培文學校的進駐也給北山村群眾帶來了就業與增收新機遇。

  閒散勞動力、村中婦女在企業尋到就業機會。同時,企業員工的住宿需求也讓一部分村民過上了“收租當房東”的愜意生活。

  “目前,我們正著手整合村內閒置房屋資源,將閒置農房裝修翻新,集中出租給學校、企業,推動‘屋’盡其用,推動企業受益、村集體和村民‘雙增收’。”雷新平表示。

  産業興帶動百姓富,百姓富帶動鄉村美。

  為建設美麗畬村,北山村還實施“畬漢連心,黨員聯戶”的工作機制,黨員幹部帶領全村群眾共同維護人居環境。利用上級資金、項目對房前屋後美化、綠化、亮化,對民居進行統一、具有民族特色的外立面改造,開展村內污水整治,管線下地,道路白改黑,推動北山村成為別具一格的畬家寨。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發揮‘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閩東精神,以黨建聯建為基,為特色産業服務,繪就特色産業發展新圖景,助力鄉村振興。”雷新平表示。(記者 陳容 張瑜)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