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泉州:以“三綠”行動擘畫“綠滿南安”新圖景
2025-03-12 11:09:16來源:泉州晚報編輯:鄭艷靈責編:尹小兵

  原標題:以“三綠”行動擘畫“綠滿南安”新圖景

  在第47個植樹節到來之際,南安市向市民發出一份春綠邀約——我為南安種棵樹。該市計劃通過此次植樹活動新增170萬棵新樹,創造綠化面積超5萬畝,讓“綠滿南安”成為這座千年古郡最美底色。

  近年來,南安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林長制為抓手,不斷深化“林長+”協作機制,統籌推進“擴綠、興綠、護綠”行動,2024年完成植樹造林1.08萬畝,獲評2025—2027年度省級林下經濟重點縣,交出一份“綠滿南安、生態富民”的高分答卷。

  擴綠提質

  織就生態新肌理

  在石井鎮蔡仔山東側,原來的平地、廢礦石堆等不同區域,種上了喬木、灌木、草等不同植物,“挂網噴播”讓石山冒出綠草,“客土回填”讓岩層蒙上“皮膚”,“邊坡修復”讓佈滿碎石的山坡與綠植“緊緊相擁”。

  近年來,南安市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強力補短板。聚焦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先行區項目,植苗16萬株,修復圖斑19塊、面積784.52畝。成立“三區兩線”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造林綠化技術指導服務工作專班,因地制宜,採用不同復綠方法,在佈滿碎石的山坡進行邊坡修復與綠植,以“客土回填”讓岩層披上新“皮膚”;在原來的平地、廢礦石堆等不同區域,種上喬木、灌木、草本等不同植物,讓石山冒出綠草、岩層披上新綠,共指導礦山圖斑修復109個、面積6000畝。

  此外,南安市還通過全面實施國土綠化項目,打出“擴綠”組合拳,優先推進沿主要交通幹道兩側等重點區域的森林品質精準提升建設,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2024年,該市完成森林撫育面積30532畝,完成目標任務的105.4%;建設泉州市級鄰裡綠美家園項目3個、鄉村綠化提升行動項目12個,完成鄉村綠化美化宜居項目20個。

  興綠富民

  立體發展釀共富

  “‘南安蜂蜜’是福建十大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要加強蜜蜂産業跨界深度融合,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日前,由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專家組成的調研組前往南安市調研指導蜜蜂産業發展,並詳細解答了養蜂戶在養蜂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

  與專家的密切聯繫,體現南安市對發展“林下經濟”的高度重視。為激活林業産業“新引擎”,南安持續深化“五林經濟”模式,探索立體發展方式,加強與福建農林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院校教授級專家的技術合作,培育牛樟“種植—加工—轉化”産業鏈,建設牛樟智慧種植基地500畝、林下種植中草藥丁香羅勒300畝,培育省級林業龍頭企業5家。截至目前,該市林下中草藥種植面積1.5萬畝,年産值1.5億元,林農人均年收入達3.85萬元。

  此外,南安市積極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落實“三權分置”機制,推進採伐“放管服”改革,培育扶強壯大林業企業,推進林業三産融合,聚焦構建現代林業産業體系,深化林文醫旅融合,釋放發展新動能。截至2024年,該市共培育木本油料林1.3萬畝、珍貴用材樹種2.5萬畝、木材儲備林6908畝。成功招商簽約項目8個,簽約總金額56.61億元;開發清境桃源、天柱山、“雲端花城”等森林康養度假地、生態觀光旅遊景點、遊玩路線。

  護綠固本

  “科技+機制”護青山

  “通過19個高空鷹眼、162個熱成像探頭組成的數字化系統,對部分重要寺廟、風景旅遊點等關鍵部位進行實時監控,排查風險隱患。”在南安市林業局防火監控室,相關工作人員向筆者介紹道。

  據了解,南安市積極推行新技術應用和專業化管理,著力打造“地空天”一體化的森林資源監管體系,共建全省護林員巡護管理系統平臺;每個鄉鎮(街道)至少配置1架可攜式無人機,全市重點部位建設19個高空鷹眼、162個熱成像探頭組成的數字化系統;不斷建強專業護林隊伍,每年投入554.4萬元聘用專職護林員176名,並運用績效管理模式,實現巡林護林專業化、精細化。2024年,該市累計無人機飛行1399架次,拍攝飛行圖像21134張,拼接影像資料245幅;護林員總巡護里程130萬公里,每人每天平均巡護里程19.26公里。

  與此同時,南安市全面落實林長制,持續深化“林長+警長+檢察長+法院院長”工作舉措,強化依法治林效果。2024年,協調解決森林違法圖斑整治等重難點問題17個,立案涉林案件198起。(黃志鑫 黃釗偉 鄭偉錚)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