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為榕城充“植” 福州義務植樹盡責形式不斷豐富
2025-03-12 11:12:09來源:福州日報編輯:鄭艷靈責編:尹小兵

  原標題:義務植樹盡責形式不斷豐富,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種一抹新綠 為榕城充“植”

為榕城充“植” 福州義務植樹盡責形式不斷豐富

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二小學二年7班的孩子們在於山公園植樹。記者 包華攝

  榕城三月,春意正濃。今天是第47個植樹節,也正逢我國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44週年。連日來,全市上下開展多種形式的植樹造林活動,爭相為榕城大地增添新綠。

  種樹活動上線便“秒殺”

  “3·12的活動還有名額嗎?”電話另一端,閩侯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林昌鋒熟練地回應道,這場早就約滿了,接下來還將上線2場活動,請多多關注。

  近段時間以來,福州推出春季義務植樹活動植樹點17個,林木綠地認建認養點18個,並陸續在福建省全民義務植樹網上線系列種樹活動。

  閩侯貓山“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便是其中一個植樹點。基地自2021年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後,十分搶手。“消息對外公佈後,很快就預訂滿了。我們目前一共發佈了3場植樹活動,場場爆滿。”

  為何如此火爆?林昌鋒認為,基地地勢平坦,功能分區明確,可滿足公眾造林綠化的多種需求和體驗。“這次福建醫科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等高校學生都組團報名。”對於大家十分關心的樹苗供應問題,林昌鋒表示,基地將免費供苗,包括福建山櫻花、桂花等樹種。

  這些年,貓山上已組織了二三十場義務植樹活動,累計種植福建山櫻花、碧桃、茶花、黃金桂、紫薇等景觀樹種達3000余株,一改過去植被稀少、山體裸露的模樣。2023年,該基地成為省級“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

  不只是貓山,位於福清的多個植樹點同樣火熱。“3月15日我們將在福廬山公園舉辦親子植樹活動,計劃招募35個家庭合計70名志願者,目前也都報滿了,大家非常積極。”福清市“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相關負責人周銀説。

  解鎖互聯網盡責新方式

  植樹點供不應求的同時,傳統義務植樹也面臨著“一地難求”的困境。實際上,經過多年植樹造林,福州森林覆蓋率已達51.77%,市區及周邊早已綠樹成林,幾乎無法大規模集中連片地提供植樹場所。

  建綠空間愈發有限,怎麼讓更多人參與到義務植樹活動中來?

  “綠化活動其實並不僅僅只有‘植樹’這一項內容。”市林業局綠化辦有關負責人介紹,根據《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管理辦法》規定,義務植樹盡責形式分為造林綠化、撫育管護、自然保護、認種認養、設施修建、捐資捐物、志願服務、其他形式等8類。

  比如,以認種認養方式盡責。今年,南江濱東大道(梁厝人行天橋)附近開放600平方米綠地上的88株綠樹供認養,認養人可進行冠名或者非冠名養護。

  借助互聯網渠道,義務植樹的參與方式不斷更新迭代。上述負責人表示,目前福州已經建立4個“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可通過“網絡種樹”“網絡認養”等形式參與,在手機上就能輕鬆完成。

  記者了解到,適齡公民每人每年植樹3至5株,就可以獲得《全民義務植樹盡責證書》,超過5株還可獲得《國土綠化榮譽證書》。

  新方式進一步提升了市民認養樹木的積極性。市民池麗平在兩年前便獲得了國土綠化榮譽電子證書。“活動意義非凡,希望能為福州植樹造林護綠貢獻自己的力量。”

  護綠也是一種“植樹”

  上週六,20多名來自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一小學、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二小學的孩子,在於山風景名勝公園親手栽下了小樹苗,並紛紛挂上了專屬認養牌。

  通過“植樹課堂”“種植實踐”“綠植認養”,孩子們加深了對生態保護與環保的認知。“記得常來看看,和小樹苗共成長。”科普講座環節,于山風景名勝公園管理處工作人員與孩子們定下了一個“綠色約定”。

  上述工作人員表示,“植樹”不應只是一種節日形式,在為城市增綠、添綠的同時,更要做到真正地愛綠、護綠。

  常年奮戰在護綠一線的晉安宦溪鎮護林員劉昌海更是深有感觸。他負責管護的林地面積達22046畝,涉及宦溪鎮南洋村和過侖村兩個村落。“這裡每一片林子、每一棵樹我都熟悉,守好青山就是我的責任。”

  過去一年,全市累計完成造林綠化7.45萬畝、森林撫育25.24萬畝、封山育林12.04萬畝,超額完成年度造林綠化任務,不僅種出了好生態,還種出別樣風景。

  良好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綠意蔓延下,一個個精緻的口袋公園、小微綠地也見縫插針建起來了,全市各類公園總數超過1400個,實現推窗見綠、四季花開。(記者 藍瑜萍 通訊員 徐明鋒 鄭金炎)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