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平立足生態優勢,圍繞碳監測等搭建服務平臺,助力産業轉型升級 在“雙碳”賽道上加速奔跑
近日,2025(第九屆)中國鋼鐵工業節能環保大會在南平召開。會上,國家氣候戰略中心與南平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與南平碳計量中心開展碳計量産業鏈合作,為南平“雙碳”産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綠色是南平的天然底色,生態是南平的最大特色。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公佈第二批國家碳達峰試點名單,南平成為全省唯一以城市為試點入選的地級市。近年來,南平立足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搶灘佈局“雙碳”産業賽道,探索綠色高品質發展新路徑。
做好碳監測“大文章”
南平為何能夠成為“雙碳”産業高地?一切得從兩年前説起。
2023年3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碳排放監測數據品質控制關鍵測量技術及標準研究”項目啟動並落地南平;同年8月,國家碳計量中心(福建)正式獲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批准成立並落地南平,成為我國第四個國家碳計量中心。
有了“國字號”項目和中心的加持,南平在碳監測方面搶佔了先機,一系列産業相關科研成果隨之應運而生。
在國家碳計量中心(福建)大廈的福建瑞碳光電精密儀器有限公司研發中心實驗室,記者見到了二氧化碳通量探測鐳射雷達。設備佔地雖小,卻大有文章。
“該設備是南平在‘雙碳’領域的重要科研成果,主要應用於區域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有效性評估、溫室氣體排放監測等方面。”瑞碳公司總經理章振説,該設備目前已在福州羅源灣開發區的寶鋼德盛不銹鋼有限公司試點應用,能夠在百平方公里的中尺度區域內,實現每一個標準足球場範圍的二氧化碳濃度遙感,有效彌補了當前點式儀器和衛星之間的探測尺度空缺。
據介紹,該設備獲得了福建省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認證,併入選福建省能源領域節能新技術新産品新裝備推廣目錄。
除了研發碳監測設備,南平還上線工業碳排放物聯網監測平臺、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碳監測體系,完成“衛星對地觀測下的森林碳指標監測體系標準”試點,不斷推動“雙碳”産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
“今年,我們將重點推出福建省碳足跡管理公共服務平臺,該平臺是支撐‘雙碳’能力建設的重點大數據平臺。建成後,預期將有超100家企業接入,實現碳數據互聯互通。”南平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國家碳計量中心(福建)常務副主任鄭明月説。
“量體裁衣”提供方案
竹産業是南平的特色産業。“雙碳”産業的崛起,讓南平的“竹”變得不一樣。
南平在全國首創了《竹製品碳足跡計量評價方法》。“該項目通過系統梳理竹子生長過程累積的碳匯量和竹材加工過程碳排放量之間的關係,為打造‘零碳’竹製品提供依據,助力竹産業提檔升級。”南平碳計量中心工作人員黃星星説。
不僅是竹産業,相關行業領域的轉型升級也因此有了助力。“我們與南鋁建立合作,將對鋁冶煉、鋁熔鑄等溫室氣體排放實施碳監測和碳計量核算,為鋁合金高端産品的低碳評價提供依據和科學支撐。”南平碳計量中心工作人員楊鑫介紹,去年6月,南平率先在電解鋁行業開展碳排放監測計量體系平臺建設。“我們和南鋁還共同制定了電解鋁行業的碳計量碳足跡團體標準,該標準前不久通過了技術審查,下一步將推動其成為行業標準、國家標準。”
“不局限于南平,我們與國內多家大型企業積極對接,為更多企業‘量體裁衣’定制碳排放自動監測解決方案。”南平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助理張曦説,下一步,南平計劃分別與國家鐵路局、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和山西航天工業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打造“零碳低碳鐵路站房”“低零碳園區和城市”和“煤礦碳計量”解決方案,將應用市場逐漸擴大。
為産業注入人才活水
“雙碳”産業是人才驅動型産業。産業要發展,人才根基要先夯實。
近年來,南平創新推出一系列舉措,向領域內人才伸出“橄欖枝”:在全省範圍內率先推出支持“雙碳”人才隊伍建設措施;推動成立全國首家碳計量相關的事業單位——南平碳計量中心,同時設立“人才週轉儲備池”,儲備引進一批“雙碳”領域的優秀人才。目前,南平已會聚國內140余名高層次“雙碳”人才,包括行業領軍人才18人,博士、碩士28人,為南平“雙碳”産業的發展注入人才活水。
人才引進來,更要用起來。南平搭建了福建省“雙碳”能力建設中心,進一步發揮人才作用,為“雙碳”産業提供智力支持和決策參考。“該中心將作為全省‘雙碳’領域的核心智庫,匯聚人才力量,承擔‘雙碳’政策分析、碳排放數據管理、産品碳足跡管理、碳計量方法學和標準修訂等任務。”鄭明月説。
在産業發展中,一些新的職業隨之出現。碳排放管理員是指從事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監測、統計核算、核查、交易和諮詢等工作的人員。隨著“雙碳”目標的持續推進,特別是高排放類企業,對該職業的需求日益增加。
“我們曾在調研中發現,‘雙碳’培訓行業存在著培訓機構混亂、缺乏統一教材等問題。”南平碳計量中心工作人員王鄭江説。
去年底,南平啟動了《碳排放管理員培訓教程》編制項目,這也是全國首個碳排放管理員教程編制項目。“該項目對引導‘雙碳’職業教育培訓標準化、規範化和統一化發展,加快高素質專業化‘雙碳’人才隊伍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王鄭江説,為確保教程的品質和實用性,南平還將邀請相關科研院校和企業代表共同參與教程編制工作,編制完成後,該教程將在全國範圍內通用。(記者 許可欣)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