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福建:打造高能級科創平臺 增加高品質科技供給
2025-04-14 09:53:49來源:福建日報編輯:鄭艷靈責編:尹小兵

  原標題:科創平臺,如何攀高謀突破?——“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調查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要搭建平臺、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産業鏈無縫對接。

  聚焦“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這一重大使命,福建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加快部署推進科技強省建設。當前,如何加快打通“雙鏈”間的卡點、堵點,實現“1+1>2”的效果,不斷形成新質生産力,為福建高品質發展注入澎湃動能?記者走進校企地展開調查。

  新年伊始,廈門科學城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國際首個“專精特新”智慧儲能大型科研基礎設施破土動工。福建實現了大科學裝置從無到有的重大突破!

  科創平臺現已成為集聚創新要素、推動産業變革的“超級引擎”。在杭州、合肥等新興城市科創策源地,全國重點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等一批科創平臺,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高端資源匯聚,技術溢出、人才集聚效應顯著,彰顯出科創平臺的強大支撐力。

  聚焦福建,加快高能級科創平臺建設刻不容緩。福建高校資源相對有限,科研大院大所比較稀缺,高端人才儲備不夠足,研發力量較為薄弱。這些先天條件的限制,如同重重關隘,橫亙在發展的道路上。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要加強高能級科創平臺建設。今年3月,省委常委會(擴大)會議提出,要強化科技創新,打造高能級科創平臺,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面對新要求,我省如何進一步破除阻礙、提能升級,打造高能級科創平臺,增加高品質科技供給?這既是關鍵挑戰,也是全新機遇。

  破立體制機制,開闢試驗田

  從創新實驗室到科技園區,處處可見科研人員忙碌的身影,讓人強烈感受到緊迫感。

  廈門市翔安南部片區,嘉庚創新實驗室智慧儲能大型科研基礎設施項目工地一派繁忙。嘉庚創新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南峰每天緊盯工程進度,他説:“大科學裝置堪稱催生原始創新和尖端成果的超級利器。2027年上半年建成使用後,我們將把它打造成為國際領先的儲能技術研發高地。”

  作為首批省創新實驗室之一,嘉庚創新實驗室努力打造政府、高校和頭部企業密切協同發展的“特區式大平臺”,讓創新人才在這裡集聚。依託多元引才機制,省外院士、全球技術總監等各路精英紛至遝來,迅速集結成一支由院士牽頭、産學研用全鏈條貫通的科研“勁旅”。

  如今,嘉庚創新實驗室已會聚10位院士、引進全球一流科技産業精英,陶華冰就是其中一位。

  記者見到陶華冰時,他正手持記號筆,為客戶講解PEM電解水制氫項目。其團隊研發的質子交換膜制氫電解槽,2023年獲批國家能源局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並已落地應用,近日又攬下8000萬元新訂單。這不僅意味著我國在該技術線路上實現全鏈條自主研發,達到行業頂尖水準,更成功叩開市場大門。

  回想起2020年毅然從新加坡歸國,陶華冰直言當初的決定非常明智。之前,PEM電解水制氫因膜電極催化劑依賴銥等貴金屬,制約了大規模商業生産。陶華冰帶領團隊經過近千次試驗,終於找出衰減根源,一舉攻克關鍵難題。

  2022年,鷺島氫能公司成立,依託實驗室資源與機制,打通“制氫—儲運—用氫”全鏈條研發。現在,陶華冰身兼數職,既是公司董事長、實驗室項目負責人,又是廈大副教授、博導,實現科研與産業的良性互動。

  以往,傳統科創平臺有個通病:行政色彩濃厚,決策煩瑣,難以適應市場與科研需求。2019年,福建省瞄準國家戰略和地方産業需要,對標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創建標準,建設省創新實驗室,憑藉體制機制優勢匯聚資源,開闢體制改革創新試驗田。

  創新政策持續發力,如涓涓細流澆灌出産業繁花。福建8家省創新實驗室現已突破核心技術160多項,轉化成果260多項,省財政累計投入22.66億元,帶動投入100多億元。

  在科創平臺打造上,我省注重多學科交叉融合,推動機構優化重組與産學研協同發展。位於寧德的“海水養殖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是全國首批、福建首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在“大黃魚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基礎上,由寧德企業與省內3所高校攜手共建,聚焦魚、蝦、貝、藻等新品種創制應用,攻克種業難題。其“寧芯”晶片技術已推廣至12家單位,新增超300萬元産值,有力推動大黃魚育種“晶片化”與良種選育工作。

  202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通知》發佈,提出建設高能級研發創新平臺,允許統籌使用省級專項資金,設立專用“編制池”等。近期又陸續出臺系列舉措,持續深化科創平臺體制機制創新。

  然而,個別科創平臺還存在資源配置效率較低、內部運行機制需深化改革等問題,需落實政策、推進改革,實現可持續發展。

  “聯姻”科技産業,攜手向未來

  如何跨越科研成果産業化的“死亡谷”,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産業和産業鏈上?

  破解之道在於:找準産學研合的契合點,以需求牽引供給、以供給創造需求,加速從“實驗場”向“應用場”轉變。

  “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高性能金屬微納膜濾袋。基於它,我們在全球首創了高溫低塵SCR脫硝的全新工藝路線。”年初,清源創新實驗室傳來好消息。這一技術突破,實現了塵硝一體連續脫除的裝備結構再創新,有效解決氨逃逸、催化劑堵塞等難題,實現工業窯爐煙氣的高效治理。

  清源創新實驗室位於泉州市泉港石化科教園區,成立5年多來,創新能量持續升級。作為我省首批省創新實驗室之一,清源創新實驗室立足地方,提出“企業研發落在實驗室,實驗室建在産業鏈上”的思路,與區域內民營頭部企業、行業領軍企業深度合作,加速成果轉化。

  作為長期企業合作方,佑達環保受益良多。2020年,疫情突如其來,國內眾多薄膜電晶體液晶面板企業面臨材料斷供危機,清源創新實驗室與佑達環保聯合攻關,極短時間內研製出國內首款高濃度顯影液,一舉打破國外長期壟斷。“我們的顯影液産品已從電子級G1升級到G3,可應用於晶片製造的製程中,每年産值超5000萬元。”副總經理肖小江對市場前景充滿信心。

  亮眼成績的背後,是雙方緊密的産學研合作。佑達環保作為成果轉化基地,將研發中心與生産模擬線直接建在清源創新實驗室,與實驗室組成“轉化共同體”:實驗室提供先進技術、專業場所和設備,企業反饋市場需求、提供資金和産業化人才支持,協同攻克行業關鍵共性技術難題。

  目前,清源創新實驗室已與行業領軍企業共建16個室企聯合研發中心,去年簽訂30個橫向項目。

  作為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最直接的“反應爐”,高能級科創平臺能推動科研成果更快“上架”。

  去年,閩都創新實驗室的硼酸鋰晶體國際市場佔有率超70%,寧德時代創新實驗室固態電池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翔安創新實驗室研發的全球首個P85-Ab(鼻咽癌)檢測試劑獲批上市,全省技術合同交易額躍升至387億元。

  可以看到,從科技領域垂直到産業領域,這些塑造發展新優勢的成果與高能級平臺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目前,我省一些科創平臺仍面臨産學研結合不緊密、創新要素流動不暢等難題。該如何補齊短板,凝聚起強大的創新合力?

  據悉,我省將建立完善省級科技創新平臺系統佈局和統籌管理機制,吸引鏈主、龍頭企業共建省創新實驗室,完善人才引育機制,推動實驗室成為産業技術攻關的組織者、引領者、實施者。

  補長平臺短板,全力謀突圍

  構建重大創新平臺,“內優”與“外引”必須雙管齊下。對福建而言, 強化“外引”尤其重要。

  在精心雕琢內部創新體系的同時,福建大手筆開啟“加速”引進、共建大院大所模式,一心要把國內外一流科技成果穩穩地“拽”到福建落地轉化。

  福清興化灣,白色風電塔筒下,“東福一號”特別引人注目。這個全球首套與可再生能源相結合的漂浮式海上無淡化直接制氫平臺,在海浪淺吟低唱和奏下,不斷地將海水“變作”氫氣。東福研究院氫能研究所所長曹雪幡自豪地介紹:“我們已經實現全球首次海水無淡化制氫中試成功,正在全力推動産業化。”

  東福研究院作為福建引進落地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基地,推動海上風電、波浪能、氫能、防腐材料等先進新能源技術産業化。

  目前,各地正各顯神通大力引進大院大所:廈門引進中國科學院理化所、騰訊等30余家國字號大院大所和頭部企業,打造新型研發機構;泉州則針對當地産業科技創新,搞起“量身定制”,一個主導産業至少創辦一個科研創新支撐平臺,累計引建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製造研究中心等30家大院大所,為産業發展配上“專屬最強大腦”。

  高能級平臺建設快馬加鞭推進中:去年,新建海洋領域創新實驗室和寧德時代創新實驗室綠色超算中心、新設立14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建18個省高校應用技術工程中心……

  放眼全國,作為高端創新資源的超級集聚地,高能級科創平臺備受重視。專家指出,與先進省份相比,福建高能級科創平臺數量依然不足,國家在我省佈局建設的大院大校大所較少,我省全國重點實驗室數量僅為山東、浙江的三分之一,制約了關鍵技術攻關能力和人才儲備。

  如何進一步補長短板,在打造高能級科創平臺上實現彎道超車、有效突破?

  縱向攀高。今年,我省將主動加強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圍繞製造、能源、材料、海洋、生物醫藥等重點産業領域,充分發揮全國重點實驗室支撐引領作用,全力爭創更多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和基地。

  橫向合作。3月,福建省黨政代表團赴浙江、安徽學習考察,提出進一步深化科技創新,推動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開展跨省産學研用合作,促進創新資源要素協同配置、開放共享、高效利用。

  專家建議,福建要繼續擴大協同發展“朋友圈”,加強平臺間合作,鼓勵組建“科創平臺聯盟”。今年,福建將加快建設科技和産業“雙飛地”,支持企業走出去,建設異地研發中心。

  奮進的春天裏,爬坡過坎更需要一步一腳印的攀登:目前,全省已建成8家省創新實驗室,2024年新增10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含5家參與);在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帶動下,7個國家高新區年工業生産産值突破萬億元。我省越來越多的科創平臺向“高”向“新”,成為一片片孕育創新、科技、人才和活力的沃土,為福建高品質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記者 方金春 李珂 林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