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泉港:執筆深耕沃野間 點“綠”成金煥新顏
一條條水泥路直通農家、一座座村莊煥然一新、一個個特色産業蓬勃發展、一張張幸福笑臉燦爛綻放……近年來,泉港區錨定鄉村振興戰略總方向,深學篤行“千萬工程”寶貴經驗,以龍頭企業培育為強勁引擎,激活鄉村發展動能;精描生態底色,雕琢美麗鄉村容顏,全力繪就“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壯美畫卷。
聚産業
鄉村發展勁頭足
“五一”小長假期間,涂嶺鎮秀溪村甜蜜經濟發展勢頭正旺,只見溪客小院裏坐滿了前來圍爐煮茶的遊客,不遠處的枇杷採摘基地裏不時傳來歡聲笑語。依託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秀溪村大力發展以枇杷、甘蔗、草莓等為主的“甜蜜産業”,成功打響了“甜美秀溪”品牌。
在涂嶺泗洲老茶場,“茶葉+土雞”奏響産業融合新曲。漫山遍野的茶園綠意盎然,村民們採用生態種植方式,精心培育優質茶葉,融入林間土雞散養模式,不僅減少雜草生長和茶園病蟲害的發生,也提高了土壤的鬆軟度。而土雞和土雞蛋通過“茶園+土雞”的組合行銷模式,深受消費者喜愛。茶葉與土雞産業相互促進,實現“1+1>2”的融合發展,為村民開闢出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徑。
在界山鎮槐山村,“品牌+農場+農戶”發展模式活力盡顯。承包戶成立小山生態農場,推行現代化養殖,統一提供鵝苗、飼料與養殖技術,引導農戶們積極參與養殖,最後由農場負責統一收購、加工與銷售。農場通過品牌效應,使鵝産品銷量節節攀升,帶動周邊數百農戶穩定增收,成為鄉村産業振興的強勁引擎。
從“甜蜜産業”到“茶葉+土雞”融合,再到“品牌+農場+農戶”的鵝産業模式,泉港區各村正以特色産業為抓手,激發鄉村發展新動能。
近年來,該區大力實施農業品牌精品培育提升行動,舉辦鬥魚節、枇杷節、紅茶文化節等特色活動,加快宣傳、挖掘一批富有地域特色的“鄉字號”品牌,培育市級以上優質農民合作社3家,新增2個省級“一村一品”專業村、1家農業産業化聯合體和3個市級“一村一品”專業村等;重磅推出“福壽宴”和108道珍饈美食,斬獲泉州山海廚王爭霸賽名廚、名店、名菜、名小吃“新四名”大滿貫。
強化項目引領。該區依託東部藍色濱海和西部綠色農業兩條“經濟帶”,規劃壩頭溪沿線糧食生産、涂嶺界山生態蔬果及畜禽基地、沿海鄉鎮水産養殖等三大功能12個主要生産片區,引導特色現代農業聚合發展。其中,全省單體最大的470萬羽現代設施蛋雞項目落地該區,天馬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産業園、科山海藻水産品加工線等增資擴産項目建設持續推進,總投資近億元的標準化機械化牲畜定點屠宰加工廠項目完成主體結構建設,預計6月底竣工驗收投入使用。
整村貌
宜居底色更鮮亮
當暮色漸染山巒,前黃鎮後張村80盞太陽能路燈如星火次第綻放,暖黃色的光暈鋪滿村道小巷。曾經夜幕降臨時漆黑寂靜的村落,如今孩童追逐嬉鬧的笑聲、老人搖扇閒談的話語,在路燈下交織成一曲歡快的鄉村夜曲。“以前摸黑走路總怕摔跤,現在外面亮堂堂的,晚上出門心裏踏實多了!”村民張平珍站在新落成的路燈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這溫暖的燈光背後,是鄉賢反哺桑梓的深情。為解決夜間照明難題,後張村“兩委”在走訪20余位村民徵集意見後,啟動路燈亮化工程。鄉賢們紛紛慷慨解囊,出資購置太陽能路燈,用實際行動照亮村民回家的路。
以路燈亮化工程為契機,後張村同步推進“白改黑”道路建設,全力打造便捷暢通、農旅融合的鄉村道路網絡。近年來,村裏已累計投入資金1200多萬元建設光伏發電工程、多功能運動場、太陽能路燈、休閒公園、自來水工程等基礎設施。
“路燈不僅驅散了黑夜,更點燃了大家共建家園的熱情,如今村民們都能以主人翁姿態推動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不僅自發捐款捐物超100萬元,還主動拆除29座雞舍鴨舍,並認領養護綠植面積1000平方米。”據村黨支部書記張國治介紹,憑藉人人共建和美鄉村熱潮,後張村連續三年在全市衛生考評中穩居榜首。
後張村的蛻變,正是全區農村建設品質提升行動的生動縮影。近年來,泉港區聚焦人居環境、村莊風貌、基礎設施、綜合服務、樣板示範等五大領域,系統推進20項重點任務,累計完成投資6.3億元。從水電管網改造到公共空間整治,從道路硬化到村莊清潔行動,一項項惠民工程落地見效,推動城鄉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躍居全市第三。
在鄉村振興示範創建方面,該區也創新性地實施“串點連線成片”策略,將部門示範項目、財政獎補資金與示範創建深度融合,通過示範村梯次創建、示範鎮整鎮推進、田園風光示範片區融合發展三大行動,一個個鄉村振興示範點拔節生長,成為服務周邊群眾的區域中心。其中峰尾鎮、前黃鎮入選市級“五好”鄉鎮名單,壩頭溪田園風光片區在市級考評中斬獲佳績;省級休閒鄉村等5項省級以上榮譽花落該區,11個案例入選省級鄉村“五個美麗”建設優秀範例。
育人才
提質增效動力強
近日,泉港區組織開展農殘限量專題培訓活動,吸引了全區各鎮(街)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員、協管員,農技推廣人員、農資門店經營者、農産品生産者、産地收購商等120多人參訓。
培訓採用線上線下結合方式,由農業領域資深專家以直播的形式遠程授課,圍繞農藥殘留限量標準體系、最新農殘檢測技術、科學用藥與農殘防控等內容展開講解。線下由實踐操作環節技術人員現場演示快速檢測農殘的方法和流程,參訓人員積極參與操作練習,在實踐中掌握農殘檢測技能。
“這次培訓太實用了!不僅讓我清楚了解到農殘限量的具體標準,還學會了如何在種植過程中科學合理使用農藥,避免農殘超標,對我們提升農産品品質、打造優質品牌很有幫助。”種植大戶柯友來在培訓結束後表示。
一直以來,泉港區高度重視農業人才培養,通過開展組織“移動課堂”“理論授課+田間實操”雙軌教學、“項目化”實踐等方式,將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延伸至45個行政村,建成3個縣級培訓基地、15個特色産業教學點,構建起“縣級培訓基地—鎮級實訓基地—村級教學點—田間課堂”四級網絡,形成“專家講理論、基地練技能、農戶傳經驗”的立體化學習模式。
截至目前,該區全年開展“沉浸式”現場教學16場次,組織農戶實地觀摩智慧溫室、特色種苗培育等9項技術應用場景;累計培育“新農人”445人、省級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12人、高素質農民1341人,形成“以智提質、以産帶富”的鄉村振興新範式。(陳嘉緯 肖瓊瑜)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