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産量佔全國一半 福建海馬破冰出海
2025-07-03 09:44:07來源:福建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

  原標題:引進海馬優質品種,10年技術攻關,如今産量佔全國一半——福建海馬破冰出海

  盛夏時節,福建的海持續“上新”,其中就有海馬。海馬被稱為“南方人參”,是重要的海洋藥源生物。今年僅連江海域就會收穫超過千萬尾海馬。這種雄性育兒、立著游泳、藥食兩用的奇特生物,曬乾後價格每公斤最高可達7000元。

  經過10年的技術攻關,福建已經成為中國膨腹海馬養殖重地,産量約佔全國的50%。從技術突破到産業落地,從國內推廣到國際輸出,小海馬正在撬動大産業,並走出國門,遊向更廣闊海域。

  從無到有

  海馬是近陸淺海小型魚類,也是唯一由雄性生育後代的動物,還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幹品海馬的需求量為300~400噸,經濟價值達數十億元,與海馬相關的藥品、保健品市場規模超百億元。

  “2024年,國內養殖海馬幹品産量約30噸,不到消費量的15%,海馬産品的主要來源是國內外自然海區非法採捕、銷售。”海馬養殖專家、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海洋生物學院教授鄭樂雲告訴記者,由於被過度捕撈和棲息地環境遭受破壞等原因,海馬野生資源正在不斷減少。目前已知海馬屬共有50多個有效種被列入《國際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2004年,我國將所有野生海馬物種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開展海馬養殖,不僅能逐漸解決市場需求,也能為保護海馬自然種質資源提供有效途徑。”鄭樂雲説。

  我國是最早開展海馬養殖的國家之一。1957年,廣東汕頭地區開始試養三斑海馬並獲得成功。20世紀60年代,我國進行了海馬的“南馬北移”和人工繁殖試驗。但是,由於對海馬生物學、生理生態習性和養殖技術缺乏深入了解,尤其是海馬的餌料及病害問題沒能解決,海馬苗種規模化生産遲遲未能突破。

  2010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産科學院東海水産研究所、福建省水産研究所等單位重新開展海馬種質資源保護、人工繁育及養殖技術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較大突破;許多企業投資開展海馬人工育苗及養殖技術研發,育苗達到一定的量産水準,但仍不穩定。

  “之前國內養殖的品種主要是大海馬、三斑海馬和直立海馬。”2017年,鄭樂雲團隊率先聯合廈門小嶝水産科技有限公司引進原産于澳大利亞的膨腹海馬。“膨腹海馬的體長在所有已知海馬中名列前茅,還具有抗病能力強、成活率高、生長速率快等優良特性。秋冬季是膨腹海馬繁殖季,福建自然海區水溫在12~20℃,非常適合海馬生長,而且橈足類、糠蝦等餌料生物資源豐富,具有較好的産業發展優勢。”鄭樂雲介紹。

  迎來豐收

  雖然膨腹海馬優點突出,但是“落地”福建一波三折。

  福建省藍糧漁業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海馬養殖企業,今年迎來豐收,預計幹品産量達30噸。從無到有,從有到多,2019年起,鄭樂雲團隊與藍糧公司攜手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在人工繁育和規模化養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海馬“種馬”繁殖力偏低,繁殖期只有3~5個月。鄭樂雲團隊通過嚴格的溫度與光照調控,結合餌料營養的精準強化,實現了全年可繁殖,使海馬繁殖力提升至原來的2~3倍。在規模化養殖推廣方面,摸索出“南北接力”養殖模式——夏季在北方保種,冬季在南方育苗、養殖成品,大大節省了養殖控溫成本,養殖效益提升50%以上。

  預計2025年,我國膨腹海馬養殖數量將達到5000萬尾以上,幹品産量超過50噸,已進入穩定的産業化發展階段。

  5月15日,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聯合藍糧公司等6家國內海馬養殖龍頭企業,牽頭制定的福建省水産學會團體標準《膨腹海馬》《膨腹海馬人工繁育技術規範》《膨腹海馬工廠化養殖技術規範》正式實施。這標誌著我國膨腹海馬標準化養殖體系建設取得重大突破,而且,《膨腹海馬》種質標準作為國內首個系統性規範該物種的團體標準,填補了行業空白,將有力推動膨腹海馬養殖業高品質發展。

  做好海馬文章,豐産並不是終點。近日,2025—2026年福建省科技特派員選認公佈,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海馬種質創新與高值化利用研發服務團隊”攜手藍糧公司繼續“向新而行”。團隊發起人涂傳燈表示,後續將進一步開展膨腹海馬抗病新品係選育及藥典海馬品種的人工繁育技術攻關,力爭做大做強我省海馬産業。

  技術出海

  在全球化進程中,尤其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水産養殖是新時期我國漁業“走出去”的主要內容和載體。海馬養殖作為已在國內得到成功應用的漁業科技,正開闢一條出海新賽道。

  據了解,馬來西亞是福建漁業技術“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國。2024年,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與馬來西亞澳鑫集團共建“現代漁業海絲學院”,圍繞海馬、金鯧魚等特色品種養殖技術,為當地企業提供技術轉移與教育培訓。

  今年4月,馬來西亞國家漁業發展局主席率隊到訪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雙方就深化閩馬漁業技術轉移與教育培訓進行深入交流,特別是在海馬等海洋魚類規模化人工繁育及健康養殖技術方面深化合作,共同推進漁業現代化。

  今年5月,鄭樂雲教授一行應泰國沙敦府漁業局和馬來西亞澳鑫集團的邀請,赴泰國開展海馬繁育、養殖、病害防控和加工技術培訓,助力提升泰國南部海區漁民海馬養殖技能。泰國沙敦府漁業局、農業局和林業局等部門的官員和泰國南部三省50余名養殖戶參與培訓會議。Thailandplus TV、《暹羅早報》等泰國主流媒體報道了該活動,提升了福建技術在東南亞的影響力。

  目前,馬來西亞澳鑫集團正在泰國建造海馬工廠化養殖場,參照藍糧公司的標準,致力建設成為當地海馬養殖的標杆。鄭樂雲團隊將持續到當地開展技術培訓、幫扶,同時吸納當地養殖人員到我國實地踐行,共同譜寫共建“一帶一路”的海洋新篇章。(記者 張穎)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