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近年來,柘榮縣深化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強化抓龍頭帶農戶、抓産業帶就業,繪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圖景——特色産業開花 聯農共富結果
種植辣椒,讓章劍鴻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在柘榮縣東源鄉鐵場村,章劍鴻是有名的“柘榮大黃椒”種植大戶。2024年,他種植辣椒30多畝,産值達20多萬元。
“只要管理得當,這黃椒就是地裏的‘軟黃金’。”不僅自己致富,章劍鴻還帶動周邊5名村民到基地務工,人均年收入超2萬元。“接下來,馬上就要進入辣椒採摘季,整個採摘過程將持續至年底。採摘季時,務工的群眾最多達50余人。”章劍鴻説。
鐵場村,是遠近聞名的“辣椒村”,全村半數以上人口從事辣椒種植、加工。近年來,村裏與福建融盛食品有限公司開展村企合作,推行“片區黨建聯盟+強村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通過資源整合帶動農戶增收。
“公司實行訂單作業,與合作社簽訂保價收購協議。”融盛食品負責人林建榮説,公司集中育苗,統一為合作社種植戶提供健康種苗,並全程提供技術指導。最近,該公司還積極探索玉米與黃椒輪作模式,實現“一地兩收”,僅黃椒就能實現畝産值近萬元,進一步推動村民與村集體雙增收。
經過多年發展,辣椒産業已實現種苗繁育、規範種植、精深加工、品牌行銷等全産業鏈發展,並輻射帶動全縣9個鄉鎮及周邊100多個村,辣椒種植面積30多萬畝,種植戶人均年收入超2.5萬元。
在宅中鄉坑坪村,特色産業同樣蓬勃發展。坑坪村山頭自然村村民繆石興正忙著收割小薊。“小薊管理簡單,收益卻很高,每畝曬乾後産量近350公斤,畝産值達1.6萬元以上。”繆石興説。
小薊,又名刺兒菜,是一種具有較高藥用價值的草本植物。“除了收益高,小薊還能與水稻進行輪種,實現一塊地有兩份收成,大家都樂意種。”坑坪村黨支部書記符良佺説。
“硒”望田野,孕育新希望。與尋常水稻不同的是,坑坪村的土地富含硒、鋅元素,産出的硒鋅大米比尋常大米價格高。依託這一優勢,村裏成立柘榮縣鋅硒農業專業合作社,採取“黨支部+農戶+基地”的方式,大力發展硒鋅大米産業。目前,種植面積達700畝。不僅如此,村裏還建起大米加工廠,引進先進加工設備,由合作社統一收購農戶的水稻,再進行精細化加工和包裝。
為實現大村帶小村、強村帶弱村目標,宅中鄉以坑坪村為中心村,輻射帶動周邊的後垅村、山竹坑村等共同建立硒鋅産業片區黨建聯盟,連片建成千畝硒鋅茶、硒鋅米及百畝硒鋅橙柑等産業種植區,註冊“宅硒地”“宅柘裏”等5個集體共享商標,通過合作社銷售硒鋅大米、黃豆、茶葉、太子參、柑橘等特色農産品,逐步形成“産、供、銷”一體化現代農業體系,實現村財增收。
柘榮千村千面,自然稟賦各異,産業根基各具特色,通往全面振興的路徑雖千差萬別,但底層邏輯始終清晰:因地制宜,精準施策,讓每個村莊都能走出適合自己的振興之路。
基於資源稟賦與産業基礎,柘榮構建“2+N”農業特色産業體系,“2”指的是太子參與高山白茶兩大主導産業。近年來,柘榮通過對種、産、銷等環節的全面發力和産業集群重點項目的建設,致力於把茶産業打造成聯農帶農富農的鄉村振興支柱産業,推動茶産業“規模化、品牌化、標準化”發展,實現茶園建設、綜合産值、品牌效應三大突破。2024年,柘榮高山白茶以35.14億元的品牌價值躋身中國茶區域公用品牌價值TOP50榜單,連續3年獲得“全國茶葉百強縣”等榮譽稱號,培育中國首家納斯達克上市茶企“閩東紅”,帶動全産業鏈産值突破25億元大關,成為鄉村振興的“金葉子”。
在英山鄉鳳洋村,參農楊鄭福的10余畝太子參田迎來了大豐收。“今年種下的‘柘參4號’太子參品種塊根大、品質好,且整個種植過程病蟲害少,畝産有400多公斤。”楊鄭福説。
得益於優良種苗,像楊鄭福這般的參農擺脫了“靠天吃飯”的困境,實現豐産優産。這與福建柘參生物科技研究股份有限公司不遺餘力研發太子參新品種、新技術息息相關。“我們和寧德師範學院合作,應用雜交育種、分子標記、系統選育、脫毒檢測等技術,選育出‘柘參4號’等太子參新品種以及‘柘參5號’雜交新品係,並提純復壯‘柘參1號’‘柘參2號’原主栽品種。”該公司總經理鄭生文説。
為實現太子參種苗的精細化管理,該公司位於鳳洋村的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通過中藥材生産品質管理溯源系統,實時監測大棚內空氣溫濕度、光照、蟲情、土壤水分等數據,一旦環境偏離太子參生長的最適合狀態,即可遠程對棚內環境進行智慧調控,讓太子參種苗在適合的環境中健康穩定生長。“僅這個育苗基地就能為全縣提供太子參種參100多畝,我們還對使用基地種參的農戶實施保護價收購。”鄭生文説。
一根參興業富民的背後,是柘榮向“新”圖強、推動優勢特色産業提質增效。近年來,該縣大力推進“福九味”國家中藥材集群建設項目,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夯實種業體系基礎、創新種業科技攻關、扶優做強種業企業,先後建成全國首個“太子參植物工廠”、太子參種質資源庫、太子參良種繁育基地,蹚出一條太子參種業發展新路。(楊洋 劉岩生)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