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長泰製造持續深化綠色轉型——屋頂“种太陽” 廠房變身“發電站”
步入福建安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碳鋼車間,機械臂正將鋼卷送入生産線,伴隨著順暢的自動化流程——對焊、成型、預壓、定尺、追剪、碼垛,C型檁條魚貫而出。這些構件即將遠赴西班牙、緬甸等國家,成為支撐光伏電站的“鋼筋鐵骨”。
“這條新上的全自動生産線僅需2名工人,日産量卻達40噸,是傳統生産線的1.6倍。”企業製造中心總經理黃麗珍説,“更為關鍵的是,實現了生産廢料的‘零産出’。”
安泰新能源的綠色生産,恰恰反映了長泰製造向“綠”而行的堅定足跡。近年來,長泰積極構建綠色體系,通過系統推進綠色製造、低碳轉型和循環發展,推動企業運用低碳技術,推行“綠電+碳交易”模式,助力企業降低用能成本與碳足跡。
近日,福建省工信廳公示2025年度省級綠色製造名單,長泰迎來高光時刻——10家企業強勢登榜,佔全市入選企業總數的40%。其中,益百利包裝材料、童匠實業、中裕水性超纖等8家企業榮列綠色工廠;安泰新能源、松霖智慧家居斬獲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稱號,而在早前,安泰已率先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長泰經濟開發區亦躋身綠色工業園區行列,高品質發展更加生機盎然。
綠色基因貫穿全鏈條
安泰新能源的“綠色故事”,遠不止于智慧生産線,而是深植于從能源—産品—能源的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全鏈條。
最直觀的轉變發生在能源源頭。抬頭望向廠房屋頂,成片的深藍色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是安泰今年剛並網運行的5.6兆瓦屋頂分佈式光伏項目,年發電量超過600萬千瓦時。這些清潔電力直接用於企業自身生産,相當於工廠用電實現了“自給自足”。而正在動工的新展廳,直接採用安泰自主研發的BIPV(光伏建築一體化)産品,讓建築本身也成為“發電站”。
材料的循環利用是另一大亮點。安泰的光伏支架主要材料是鋁合金和碳鋼,天生具備可回收屬性,鋁合金廢料運回老廠區,經過熔鑄處理,重新“回爐”成為生産原料,實現了資源的閉環流動。
在産品設計端,安泰也植入了綠色基因。面對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複雜的屋頂環境和光伏標準差異,企業自主研發的Solar AID設計軟體成為“利器”。“只需輸入當地的技術參數和標準要求,軟體就能快速生成最優方案。”企業研發總監楊水卜表示,“這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和試錯成本,本質上也是一種綠色高效的體現。”
安泰還在採購協議中嵌入環保條款,用以確保自身産品的綠色屬性,同時拉動上游合作夥伴共同向綠色化轉型。當前,安泰正依據國際標準進行溫室氣體的盤查和碳足跡排放量的數據收集和計算,並探索綠電交易和獲取“綠色電力證書”(綠證),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
在今年6月的上海SNEC展會上,安泰新一代智慧跟蹤支架AT-Spark亮相,以更強適應性、更低成本和更高發電效率展示了中國綠色智造的競爭力。展望未來,董事長黃仕塔表示,打造“低零碳工廠”是安泰的新目標,這不僅是國際市場的通行證,更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安泰將繼續堅守綠色低碳理念,持續引領光伏支架産業創新發展。
節能改造省下萬噸煤
在福建中裕水性超纖科技有限公司的現代化車間,從原料上線到成品入庫,隨著技術員在控制屏上輕點,一道道生産工序依次展開。其入選綠色工廠的背後,是實打實的技改“硬投入”與資源節約“真效益”。
節能改造是重頭戲。財務總監邊強算了一筆“綠色經濟賬”:2022年,中裕對鍋爐系統進行了重大節能改造,僅這一項,每年能節約標準煤7000多噸,按當前煤價算,效益非常可觀。今年,企業則新增了蒸汽冷凝水回收項目,預計年節約標準煤1000噸。
而在環保排放上,中裕主動“加碼”。2023年到2024年間,企業投入900多萬元進行了鍋爐煙氣超低節能排放環保技術改造,改造後排放指標大大優於國家標準。長泰工信部門的數據佐證了成效:自2022年起,中裕一系列技改項目累計節約標準煤已突破萬噸大關——“黑金”正轉化為綠色效益。
在水資源利用上,中裕也構建了高效的循環體系。“生産廢水經過處理站膜化處理和超濾深度凈化,最終達到自來水水質標準。”在廠區水處理區,邊強指著複雜的管道系統解釋道,“這意味著絕大部分水可在生産線上循環使用,極大減少了新鮮自來水的消耗和外排廢水量。”據悉,這套系統實現了約90%的生産廢水回用率,今年預計可為企業節約自來水10萬噸。
開源節流並重,中裕的“綠色能源圖”還在擴展。“我們計劃在廠房屋頂安裝總容量5兆瓦的光伏板,預計年發電量可達400萬千瓦時,能夠滿足企業全年大部分的用電需求。”邊強表示,企業前期已經在車棚、圍墻上安裝了部分光伏節能燈,為大規模應用做了鋪墊。
而在長泰經濟開發區,更長遠的佈局正在醞釀。“我們對標國家級綠色園區標準,進一步推動能源結構升級,擴大光伏裝機規模,推進重點企業餘熱改造,持續深化綠色轉型。”開發區經濟發展局局長王金木説,“我們力爭在今年建成國家級綠色園區,打造零碳示範標杆,為區域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能。”(林少虹 林珠榮 葉鈺蕊)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