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鄉村何以“文明有象”——走進龍岩鄉村文化會客廳
位於冠豸山後山的連城縣塘前鄉迪坑村是“中國傳統村落”,碧水潺潺穿村而過,綠樹環繞的堤岸上是重現紀曉嵐題寫“文明有象”匾額場景的文化長廊。
何為“文明有象”?
據史料記載,清乾隆年間,時任福建省提督學政的紀曉嵐遊歷講學至迪坑村,聞琅琅書聲,見習武成風。信步村中,紙坊林立,鄰裡和睦,黃髮垂髫,怡然自樂,欣然提筆寫下“文明有象”。
“文明有象”源於迪坑村,其精神內核正隨著“鄉村文化會客廳”建設傳遍龍岩各個村落。
2024年5月,龍岩市開始實施“鄉村文化會客廳”建設,採取“1+N”建設模式。“1”即利用村中閒置資源建立鄉村文化會客廳主體空間,“N”即立足各村資源稟賦,配套整合其他文化設施、場所,串點成線、連線成面。目前龍岩已經建成50多個精品鄉村文化會客廳。在每一個鄉村文化會客廳,都可見“文明有象”的標牌。
回望過去,“文明有象”是紀曉嵐心中“世外桃源”應有的模樣;審視當下,“文明有象”也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和美新景象。
鄉愁 有安放之處
文明有象的鄉村是精神富有的鄉村。
走進新羅區東肖鎮鄧厝村,鄧子恢故居隆德堂修繕一新,白墻黑瓦格外分明,堂前是連片的青青稻田,田埂上中國工農紅軍旗幟在風中獵獵招展。這裡是閩西革命歷史的重要見證,如今成為展示紅色文化、踐行綠色生態、體驗農耕文明的鄉村文化會客廳。
故居裏建有紅色小劇場、紅色小課堂,鄧厝村人可以在這裡重溫村莊的歷史榮光,也可以足不出村就能享受精彩的非遺演出。
鄉村文化會客廳不僅是鄉土文化的展示載體,更是優質文化資源直抵基層的通道。當前,“城鄉二元社會結構”仍現實存在,且在文化領域表現明顯。城市中大多文化生活富足,反觀農村,原有的文化陣地逐漸老化、文藝人才匱乏、文化産品不足。如何為基層群眾提供更高品質、更可持續的優質文化服務?“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文化賦能鄉村全面振興”成為龍岩市鄉村文化會客廳的一個總目標。
可喜的是,通過開展陣地建設、氣質提升、活動惠民、業態培育、人才培育等行動,龍岩各地鄉村文化會客廳完成了從“建起來”到“用起來”的質變。依託這一陣地,閩西紅色文藝輕騎兵、社會文藝團體等各方力量將文藝演出、創新理論、科普宣傳送下鄉,實現由“送文化”到“種文化”的轉變。文化活動頻繁下鄉喚醒了鄉村沉睡的文化基因,鄉村自主舉辦文化活動的積極性明顯提升。
今年春節,一場沒有專業球員和高價門票,只有熱情觀眾和鄉土氣息的“村BA籃球聯賽暨‘農家歡·村村樂’村晚”將武平縣桃溪鎮桃溪村的料峭春寒烘得火熱。
“以前過年大家打牌嘮嗑,現在過年大家看演出、打籃球,精神層次更高了!”今年,桃溪村入選2025年全國冬季“村晚”示範展示點,桃溪鎮黨委書記李躍萍的自豪溢於言表,桃溪村將特色賽事辦進鄉村文化會客廳,“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
“村裏老老少少把現場圍得水泄不通,大家振旗吶喊,舉全村之力辦賽。”李躍萍驚喜于村民對辦好“家門口”文化活動的熱忱,通過桃溪“村BA”,他看到了鄉親們對鄉土文化的熱愛。
鄉村文化會客廳整合鄉村文化資源,重塑鄉村文化氣質,鄉土記憶躍升為文化符號,村民重拾對鄉土文化的認同和自信。鄉愁,便有了安放之處。
鄉風 有涵養之地
文明有象的鄉村是鄉風文明的鄉村。
培育文明鄉風,重在以文化人。建設和美鄉村,通過文化興福。鄉村文化會客廳使文明鄉風拂遍千村萬戶。
自從建起鄉村文化會客廳,武平縣萬安鎮上鎮村群眾文化中心廣場便日日有人來。萬安鎮魏侃夫民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朱美欽看在眼裏,樂在心裏。“我們的優秀文化終於有了落腳地。”朱美欽熱情地介紹起上鎮村文化會客廳的招牌——魏侃夫文化。
魏侃夫原是武平縣縣尹,在任期間,他廉政愛民,甚至為保鄉民,甘願犧牲自己。魏侃夫的故事600年來已經融入當地人的血脈。
“以前受限于場地,演出都得‘看天吃飯’,現在我們每個月至少能組織一場演出。”朱美欽表示,演出主要由群眾自編、自導、自演,內容從宣揚魏侃夫事跡到宣傳文明鄉風,包羅萬象,這些演出在潛移默化中將村民矛盾消解于無形。
以文化人,彰顯文化的柔性特徵,當柔性的鄉土文化遇上剛性的司法律條時,又會孕育出怎樣的文明果實?
“我們將‘村居法官説案例’等普法宣傳融入文化會客廳的活動之中,法庭訴前調解率明顯提高,移風易俗成效顯著,尤其是整治高額彩禮相關做法還獲得了最高法的認可。”這是上杭縣才溪法庭負責人袁英給出的回答。
比起在法庭開展“硬邦邦”的法律宣講,村民更願意在會客廳裏聽上一段娓娓道來的法律故事。“那裏人氣高,提高了普法工作的群眾輻射面和接受度。”袁英錶示。
現下,她正以鄉村文化會客廳建設為契機,與轄區內各村開展合作,將鄉村優秀文化和法律條文相融合,制定更加符合新時代的村規民約。
漳平市赤水鎮香寮村鄉村文化會客廳設立“功德銀行”,年終張榜褒揚;新羅區紅坊鎮東埔村鄉村文化會客廳建立“生活積分超市”,以文明積分兌換生活用品;武平縣武東鎮六甲村鄉村文化會客廳設立“文明小鋪”,村民的文明行為可獲得獎勵……隨著鄉村文化會客廳在龍岩鋪開,學理知福,行善積福,文明的種子也播撒于閩西沃土。
人才 有棲息之所
文明有象的鄉村是群賢畢至的鄉村。
鄉村文化會客廳,顧名思義,以鄉村文化、鄉土情結為紐帶吸引各路人才會聚一堂。因此,鄉村文化會客廳既是給村民提供文化服務的陣地,也是迎接八方來客的重要場所,各路“神仙”各展其能,為鄉村注入新的生命力。
位於連城縣培田古村落的培田倦山美術館便是一處築巢引鳳的鄉村文化會客廳。
登上美術館的觀景天臺俯瞰村落,培田“民間故宮”的建築風範美不勝收。誠如美術館的主理人項惠斌所説:“800年的培田古村落值得擁有一座美術館。”
從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專業畢業後,項惠斌從事品牌運營工作多年。2020年,項惠斌懷抱著“讓更多人走進培田、了解培田、愛上培田”的決心回到家鄉,集結幾位師兄弟租下村裏的舊糧站,打造了一座美術館。
“我們想通過美術館聯結在地匠人、歸鄉遊子、自由藝術家……讓多元文化在這裡融合再造。”在美術館開館的第一時間項惠斌就啟動了“藝術家駐留計劃”。
眾創空間、社交空間、私享空間……“美術館作為專業的藝術機構,給了文化創作者充足的駐留空間。”項惠斌表示,美術館就像是培田村的“經紀人”,是培田文化的展示和轉化窗口,目前已吸引20位藝術家長期駐紮古村,還有更多藝術家旅居培田。
上杭縣才溪鎮溪北村鄉村振興特派員張劍亮也在鄉村文化會客廳中找到了歸屬感。他從一個單一項目的合作者、一個外鄉人,變成了整個村的鄉村振興特派員。“現在每次到會客廳,我就像回到了家。”張劍亮笑道。
2021年,張劍亮看中了溪北村的自然、人文和政策條件,選擇在此發展設施農業。彼時于長汀人張劍亮而言,溪北村雖是種下夢想的創業地,但自己不過是這裡的“客人”。
直到鄉村文化會客廳的出現,村民齊聚一堂,交流對話、分享信息,在互動中,張劍亮與村民建立起親密的人際關係。“村民常常問我,張博士,為什麼你種的番茄有這麼多顏色?設施藍莓要怎麼種?”張劍亮分享著和村民的交流趣事,有他在的鄉村文化會客廳常常變成農事培訓課堂。
“鄉村文化會客廳讓客人成為主人,讓合夥人成為一家人。”這是張劍亮最真實的感受。
産業 有振興之能
文明有象的鄉村是産業興旺的鄉村。
以文興業,鄉村文化會客廳正推動鄉土文化與鄉村産業雙向奔赴。
進入武平縣中山鎮陽民村,像是走進一幅“一河兩岸,十里翠竹”的山水畫。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田園風光,當地以“竹”為媒,打造集休閒、旅遊、研學、體驗于一體的鄉村文化會客廳——“水墨陽民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園”。
“鄉村文化會客廳是一座橋梁,一頭連著鄉土文化,一頭連著産業發展。”“水墨陽民”運營者廖雪涵道出“水墨陽民”的核心所在。
“水墨陽民”將陽民村的“竹文化”玩出了花:製作精美竹編産品包裝,帶動農産品銷售;開發竹制花器、竹編雨傘、竹編飾品等研學課程;推出竹林騎行、龍河竹漂等遊玩體驗項目……
以文化賦能産業發展成效顯著。
“‘水墨陽民’採取村企共建,5%的經營所得歸陽民村,從去年4月至今,僅竹漂項目就給村裏分紅28萬元。”廖雪涵説。
“村民在鄉村文化會客廳學釀酒、學竹編、學種花,手藝可以就地轉化為收益,研學講師半天酬勞200元,大家很積極。”廖雪涵表示,她組建了一支“陽民姐妹群”,村內婦女皆可成為研學講師,目前這支隊伍已有42人。
原本不起眼的家鄉農産品和手工技能如今迸發出強大的致富能量,村民對家鄉文化日益認可,自覺擔綱起了“鄉村文化宣傳員”。
陽民村內翠竹漫山野,桃溪村裏綠茶香飄遠。以文興業的故事同樣在桃溪村上演。
“八閩炒綠看武平,武平綠茶看桃溪。”桃溪村深挖茶資源稟賦,打造以“桃瀾茶院”為主體的鄉村文化會客廳。
在桃瀾茶院內,武平綠茶非遺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曾子健正忙著以茶會友。經他沖泡的桃溪綠茶,湯色清澈明亮,滋味鮮爽回甘。
“鄉村文化會客廳將桃溪的茶文化轉化為體驗性項目。”曾子健從事茶文化推廣20多年,在他的加持下,桃溪鄉村文化會客廳和茶文化深度綁定。桃溪鎮“最美鄉村茶藝師”表演比賽、龍岩市2025年“紅古田”杯綠茶茶王賽接連在此舉辦;桃溪綠茶産品、茶具周邊更添工藝匠心;採茶、制茶、品茶課程也有了專業的授課教師。
桃溪鎮黨委書記李躍萍表示,茶旅項目運營良好,尤其受親子團的歡迎,不少廣東的家庭也慕名而來,去年收益20多萬元。
遊人引進來,品牌打出去。桃溪的茶農嘗到了甜頭。“原先茶青30元1公斤沒人買,現在茶商等在山腳下收茶青,價格翻番都搶著要。”
鄉村文化會客廳創新了鄉村文化旅遊産品供給,實現了鄉村物質富有和精神富足同頻共振。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鄉村文化會客廳是對鄉村文化資源的有效整合,也是對如何更好發揮鄉土文明在推動鄉村振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的積極作用的文化審視。
如今,龍岩市已經建成歷史傳承型、文旅融合型、生態實踐型等“九大類型”鄉村文化會客廳,“文明有象”在閩西大地蔚然成風。(記者 謝艷荔 徐士媛)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