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村一策 “閒産”生金——解鎖石獅靈秀鎮村財增收的差異化路徑
在商貿重鎮石獅市靈秀鎮,一場關於村集體經濟的“造血革命”正悄然改變鄉村面貌。彭田社區加曾寨商場曾因産權碎片化陷入困局,如今在靈秀鎮和社區的合力推動下,國企整體回購開發,煥發新生機;華山、茂廈等村的衛生死角搖身變為智慧停車場,充電樁與廣告位年創收數十萬元;前廊、塔前成立村辦企業,規範化運營金相夜市,帶動超千人就業,獲評“泉州夜間經濟示範區”……一處處閒置資源被喚醒,一條條增收渠道被打通,村集體經濟在這個小鎮呈現出澎湃活力。
這背後,是靈秀鎮錨定“貿工聯動、全域共富”目標,堅持因村施策,創新探索“組織聯動聚效、空間激活拓源、資産運營增值”三大增收模式的生動實踐。自2021年村級組織換屆以來,該鎮新增5個“百萬村”,實現全鎮12個行政村中9個村集體收入超百萬元,佔比高達75%。
破局 跨域聯動聚合力
面對單村資源有限的瓶頸,靈秀鎮以組織創新破題,發揮黨建引領和資源統籌能力,構建起協同發展新格局。
黨建聯盟撬動資源整合。彭田社區大黨委牽頭破解加曾寨商場歷史困局,創新“産業串聯、專業運作、集體反哺”策略,促成石獅市屬國企——石獅國投集團以貨幣補償形式整體回購産權,有效盤活這一黃金地塊。同時,推動鈔坑村對接福廈高速晉石支線彭田連接線項目,盤活50畝閒置地塊作為項目臨時用房,為村財收入新增穩定來源。
村企聯動深耕物業服務。鈔坑村黨委發揮“人熟地熟”優勢,參與鈔坑安置小區泰亨新城及石獅國投集團所屬資産的物業服務、停車場管理等工作,年增村財收入近70萬元,創造20個就業崗位。靈山村、加曾寨自然村則著眼于國有閒置資産的合作開發,與石獅國投集團合作運營安置小區地下車庫,實現村集體、國企、居民三方共贏。
數智賦能深化長效合作。創新“數村平臺+通信合作社”模式,各村集體聯合石獅聯通成立通信合作社。聯通按發展用戶數給予村集體5年分成,長效壯大集體經濟;同時,斥資升級鎮村網絡基礎設施,實現5G全覆蓋與千兆光纖擴容,推出專屬套餐,降低村民通信資費,惠及超萬戶家庭。
拓源 低效資源變活水
盤活低效用地、閒置邊角地,拓展增收場景,靈秀鎮在“邊角料”裏淘出了“金疙瘩”。
集體土地煥發新價值。全面梳理閒置回批地、集體用地,引導各村融入鎮域電商産業版圖。2021年以來,港塘、靈山、靈獅等村盤活回批地、集體用地共計120畝,投資完成率超80%。其中,華山村、港塘村、靈峰村採用“村級主導+社會籌資”模式打造村級電商基地,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30萬元至60萬元不等,成為電商創客搖籃。
碎片空間釋放大效益。將零散邊角地改造為功能複合空間,華山、茂廈、港塘、靈峰、鈔坑等村把衛生死角、垃圾堆放點變身智慧停車場,巧妙植入便民充電樁與廣告位,年增收10萬至40萬元。全鎮累計新增車位300個、充電樁40台,年服務超5萬人次,實現“小空間”撬動“大收益”。
文旅融合點燃新引擎。深挖文化基因嫁接閒置空間,塔前村推動廢棄汽車站轉型,引入第三方打造“萬相新天地”商業文旅綜合體,融合網紅餐飲、文創市集等業態,年吸引客流超50萬人次,村級服務承接增收顯著。塘園、華山、靈峰等村則瞄準人流密集優勢,以“食玩樂購住”招商,精準匹配遊客與産業工人需求,落地一批商業項目,實現收入躍升。
增效 專業運營挖潛能
告別粗放管理,引入專業力量。靈秀鎮通過公司化運作、村企共營、市場化配置三種模式,推動集體資産運營邁向市場化、精細化。
公司化運作盤活“沉睡資産”。靈山村一處閒置20餘年的地塊,通過創新“地塊收儲—回拍開發”模式,由村集體成立企業競得土地,主導開發國有租賃型商住項目“電商谷人才社區”。村民以土地補償款入股成為股東,實現“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資源變資産”,後期同步承接社區物業崗位。“租金+薪金”預計可讓每戶村民年增收入3萬元,樹立了泉州集體土地入市新標杆。
村企共營激活“夜間經濟”。前廊、塔前兩村成立村辦企業,規範化運營金相夜市。2023年以來,通過提升夜景、增設攤位、強化管理等,讓街區“煙火氣”更旺,帶動超千人就業。該項目獲評“泉州夜間經濟示範區”,助力村財年均增收超百萬元。
輕資産轉型提升“運營效率”。指導推動有成熟實體資産的村採取市場化配置方式,實現從“村委會包辦”轉向“第三方專業運營”,大幅提升資源增值效益。如港塘村首次拍賣農貿綜合市場租賃權,年租金從74萬元躍升至114萬元;彭田村採用相同模式,年增收62萬元。不僅如此,市場化運作後,各村資産管理成本平均下降20%,消費環境顯著提升。
增收是路徑,共富是歸宿。靈秀鎮鎮村兩級將發展紅利切實回饋於民,鎮級重啟“陽光饅頭店”,每日為環衛工等低收入群體免費提供饅頭,傳遞溫暖關懷;各村將大部分集體收益投入民生,每年代繳鄉村公益醫療互助險、意外險、醫保養老等,惠及3.9萬人次。
從産權碎片化的商場重生,到垃圾堆變身智慧停車場;從閒置20年的土地建成人才社區,到煙火升騰的夜間經濟示範區——靈秀鎮正為鄉村全域共富鍛造出可複製的“靈秀樣本”。這生動印證:找準路徑,鄉村沉睡的資源就是共富路上最深厚的底氣。(融媒體記者 王樹帆 通訊員 楊安雅)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