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漳州市圍繞“強基層”系統整合升級縣域醫療衛生資源,實現醫共體建設縣域全覆蓋,2024年基層診療量佔比位居全省第一 基層醫院如何“逆襲生長”
2024年,漳州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基層診療量佔比61.5%,位居全省第一。其中,醫共體建設縣平均基層診療量佔比70.28%,高於全省平均佔比。這意味著,超過六成的漳州人選擇在“家門口”就醫,每10名患者就有7名留在縣域內就診。
這份信任,源於漳州以“強基層”為核心,系統整合升級縣域醫療衛生資源,實現醫共體建設縣域全覆蓋。當前,漳州建成12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和4個城市醫療集團,躋身全國醫改綜合評價第一梯隊。按照“縣級強、鄉級活、村級穩、上下聯、信息通”目標,漳州持續提高縣域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走出了一條縣域醫療共同體良性循環的新路子,讓基層群眾的“醫靠”從基礎保障向優質服務躍升。
基層細分,建強次中心
醫療服務水準強不強,基層説了算。如何系統性地建強基層?怎樣的基層才算真強?
漳州的答案是:分層分類建設,打造好次中心。
“基層急救能力最是考驗基層醫療水準。”在漳浦縣衛健局局長王志偉看來,如果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只是轉運患者的“搬運工”,群眾對基層醫療的信任度便無從談起。
不久前,75歲的黃阿婆因氣喘多日來到佛曇中心衛生院就診。院內監測其指脈氧75%,胸部CT影像呈“白肺”,收住ICU監護治療。經過多學科會診,立即採取一系列重症救治方案,並根據每日病情及床旁超聲監測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幾日後,患者血氧逐漸恢復至正常範圍,肺部病灶顯著吸收,康復出院。
為何一家鄉鎮衛生院有CT、ICU,還能進行多學科會診?
據悉,佛曇中心衛生院又名漳浦縣第二醫院,處在與漳浦縣城、漳州市區、廈門市區大約等距離的位置。“由於位置特殊,佛曇鎮有6萬多人口,還輻射周邊5個鄉鎮近25萬人的醫療衛生服務和院前急救任務。”佛曇中心衛生院院長鄭亞生説,該院定位為“縣域醫療次中心”,按照二級甲等綜合醫院的標準建設。
而為黃阿婆進行多學科會診的,主要有漳浦縣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黃叔寶與佛曇中心衛生院ICU副主任黃信宏等兩級醫院專家。“通過縣級醫院中層骨幹到基層醫院挂職,深度參與管理、學科建設和業務帶教,使基層醫院的重症救治平臺實現‘精準診療、多科協同’。”鄭亞生説。
作為二級綜合醫院,佛曇中心衛生院去年有7880人次住院,次均費用僅為2914.9元,為漳州35家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含民營)最低。2024年,該院門急診約18萬人次,急救超2萬人次,院前急救1755人次,今年上半年ICU收住97人次,有效改善了以往區域內急重症病人遠途轉診搶救的痛點。
基層服務能力不盡相同。漳浦縣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竹嶼鹽場、大南坂鎮、赤土鄉等較小型衛生院,以完善公共衛生為主,做好常見病、慢性病的一般診療和轉診。第二類是舊鎮、深土、綏安、石榴、赤湖及官潯等6個中心衛生院,設施設備齊全,形成特色科室,具備一定的醫療服務能力,能夠基本滿足轄區內居民的就醫需求。
而第三類是像佛曇這樣班底良好,集預防保健、急救、醫療于一體的區域性二級綜合醫院,既能較好服務轄區內居民,又能帶動周邊一般衛生院,分擔縣級醫院壓力,形成梯次服務體系,優化縣域醫療資源配置。
數據顯示,漳浦縣域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次佔比達70%,高於省內指標均值。
縣鄉一體,下沉軟實力
基層強了,縣級還能強嗎?漳州市多個縣區不約而同給出答案:基層強,縣級才會更強。
隨著漳州市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提質擴面,全市實現醫共體建設縣域全覆蓋,所有醫共體均掛牌成立總院,使總院與基層分院的發展形成了“命運共同體”。
醫共體緊密,關鍵在人。2024年9月,漳州市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醫共體方案”),文件明確將醫共體內人事任命權歸口至衛健系統,賦予醫共體更多自主權,便於醫共體內人員調配,提高醫共體運行效率。
方案一齣,漳州市各縣區因地制宜探索符合縣情的人才機制。6月,漳浦縣出臺《關於推動縣域衛技人才統籌使用的若干措施》,建立醫共體醫療衛生人才編制打通、崗位統籌、人員共用的“縣管鄉用”機制,統一進行編內外衛技人員招聘、培訓、調配和人事管理,並統籌調派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
“赤嶺鄉偏遠,留守老人多,小病小痛能去哪?當然要讓他們信任基層,在基層看病。”漳浦縣中醫院主任醫師張彩雲有另一重身份——赤嶺鄉衛生院副院長,下鄉三年,感觸頗深。
前不久,赤嶺鄉58歲患者藍樺(化名)勞作時右肩關節疼痛。張彩雲下鄉坐診時察覺異樣,馬上聯繫縣中醫院放射科進行磁共振檢查,結果顯示骨折。當天,藍樺就被送到縣中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後續則由張彩雲指導衛生院對其進行針灸、肩關節功能訓練,配合口服消炎止痛藥物。很快,藍樺的症狀明顯改善,對治療效果十分滿意。
“人員的流動帶來業務的聯動。”張彩雲坦言,在偏遠人少的基層,她把自己當成“帶教老師”,不只是看診,還要指導基層醫院整體規劃。她因地制宜帶來專業的針灸、推拿技術,成立中醫科,促進醫療服務水準的大幅提升。“如果出現更加疑難的病症,我們作為縣鄉‘紐帶’,也能及時向省市級醫院反饋。”
張彩雲的到來廣受基層醫務工作者和群眾的歡迎,不但住院率實現零的突破,還成立了中醫科室,使群眾患病能夠儘快查、儘快治。
張彩雲的努力不會白費。“按照縣域衛技人才統籌使用措施,像張彩雲這樣派駐支援基層的縣級執業醫師,其經歷可作為職稱聘任加分項。”王志偉介紹,人員下沉,是為了讓群眾“縣城最多跑一趟,市區一趟不用跑”。
分級診療,打通新格局
縣級強、鄉級活、村級穩,才能上下聯、信息通,實現高效的分級診療。
5月30日,69歲的蔡大爺在平和縣城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體檢時突感胸痛,醫務人員立即進行心電圖檢查並將數據上傳至平和縣醫院,縣醫院心電診斷中心判斷患者為心肌梗死。
就在這時,患者突然倒地。現場醫務人員迅速對其進行心肺復蘇,救護車將其轉運至縣醫院胸痛中心。搶救及時,蔡大爺脫離了生命危險。
縣鄉無縫銜接的生命接力背後,是信息壁壘的打破和資源共享平臺的強力支撐。
“醫共體建設離不開資源共享。”平和縣衛健局副局長吳燕華介紹,平和縣組建1個總醫院統籌管理,設有2個院區、15個基層分院和240個公辦村衛生所,覆蓋縣鄉村三級的醫療服務網絡。目的是打破縣鄉不同醫療機構之間的信息壁壘。
“尤其是遠程醫學影像,老舊設備易誤診、漏診。充實基層醫療設備,讓患者在衛生院做檢查也能得到縣醫院專家的診斷,實現‘基層檢查、中心診斷、結果互認’的分層次診療模式,提升基層診斷能力,暢通轉診渠道。”吳燕華説,當地還搭建數字公共衛生管理服務平臺,為15個鄉鎮衛生院配備心電圖機、尿液分析儀等設備。
“如此一來,基層醫務人員攜帶設備進村採集各項體檢數據,通過5G專網實時上傳至縣醫院數據平臺,根據體檢數據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吳燕華説,數據自下而上,體檢效率提升了4倍。更重要的是,通過積累基層健康數據,能夠掌握轄區內疾病分佈、高發病種等情況,合理分配醫療資源,針對性地安排專家下沉、調配藥品和設備,讓分級診療更貼合實際需求。
“基層不強,難留群眾。要扭轉群眾的就醫觀念,便要做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漳州市衛健委基衛科科長林惠芳説,因此,改革最終目的是要實現分級診療。
數據顯示,平和縣去年衛生院年門診量增長13.9%、住院量增長136.79%,基層診療佔比達71.86%。而在漳浦,今年上半年縣級公立醫院收治下級醫療機構轉診住院人數3131人,向下轉診的住院人數2826人,上下轉診數據近乎成正比。(報業集團記者 杜正藍 通訊員 黃錦鵬 林惠卿)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