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漳浦按照“統籌山海、西水東濟、北水南引”思路,著力破解水資源配置難題 給水來個“乾坤大挪移”
從地圖俯瞰,漳浦縣宛若一隻伸向大海的“山海之手”,呈“西北高、東南低”的階梯狀。作為沿海縣域,“山區水豐,沿海水荒;夏秋盈滿,冬春匱乏”是長期困擾漳浦人的一塊心病。
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制約著漳浦的發展。近年來,漳浦縣大力推進水利工程建設,出臺《漳浦縣水網建設規劃》,以“統籌山海、西水東濟、北水南引”為藍圖,構建起多源並濟、互聯互通的“水長城”。
築庫興源
清晨6時,漳浦縣綏安鎮的王阿婆擰開水龍頭,若有若無的土腥味,讓她眉頭緊鎖——供水不足,又摻鹿溪水了。這樣的場景,在漳浦縣城及周邊鄉鎮曾是常態。其背後,是漳浦縣水資源配置的深層矛盾。
“我們面臨雙重困境。”漳浦縣委書記陳愛棋站在水利工程圖前分析道,“首先是資源性缺水,全縣水資源總量捉襟見肘;其次是工程性缺水,現有供水設施難以滿足用水需求。全縣大部分的水資源都集中在西部山區,東部地區的用水矛盾尤為突出,僅聯盛紙業等龍頭企業日用水量就達數萬噸,加上縣城居民的生活用水,日均需求量較大。”
每年的枯水季節,尤其是最嚴峻的12月至次年3月,當地梁山、澎水兩座水庫的蓄水量不能滿足居民用水需求,不得不從鹿溪補充供水。雖然水質符合飲用水標準,但口感與水庫供水存在差異。“為解決這一難題,從2023年起,我們圍繞‘水源在哪’‘水廠怎麼建’‘水網怎麼聯’三個重點,實施水利高品質發展三年行動。”陳愛棋説。
水源在哪?就在南浦鄉山巒中。位於這裡的省重點項目朝陽水庫建設進入衝刺階段,180萬立方米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巍然矗立,工人正在壩面進行面板接縫的精細施工,水輪機等核心機電設備的安裝也在緊鑼密鼓地準備。
“攔水壩已經建設完成,輸水系統的‘神經中樞’——取水塔、交通橋及啟閉機房正加緊建設。整個工程將於2025年底全面完工,2026年汛前下閘蓄水。”水電十六局項目部生産經理何鵬飛説。
作為九龍江南溪上游控制性工程,朝陽水庫總庫容4342萬立方米,總投資15.13億元。項目建成後將形成集灌溉、供水、發電于一體的水資源調配樞紐,年均供水量達8337萬立方米,新增保灌面積4.21萬畝。
“它將為漳浦縣城水廠、中部水廠和西北部水廠提供穩定優質的源頭活水,日供水規模可達13.6萬噸,惠及約50萬人口。”漳浦縣水利局局長柯志偉表示,朝陽水庫建成後,全縣中型水庫將增至7座,按照當地水利部門規劃,“十五五”或“十六五”期間可再增建1至2座水庫,優化全縣水資源配置格局。
如今,漳浦縣正在打造一個多層次的供水體系——以朝陽水庫、澎水水庫、梁山水庫等5座中型水庫為供水水源,同時新建和改造5座現代化水廠,最終形成六大供水片區協同聯動的格局。
聯網補網
在漳浦縣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的中部片區,記者看到,萬安水廠(一期)工程已竣工,翻板濾池等核心設施全部就位。“萬安水廠的供水服務範圍覆蓋綏安鎮、赤土鄉等78個建制村,近期受益人口達22.33萬。通過新建水廠及配套管網,取代原有分散、老舊的小型水廠或自備水源,實現水源統一凈化處理,確保農村居民喝上乾淨水、放心水。”省水投集團漳浦水務公司副總經理洪建中説。
目前,漳浦縣通過水庫建設與水廠配套同步推進、新建與改造水廠相結合的方式,已在縣域東西南北中5個關鍵區域完成骨幹水廠的戰略佈局,初步構建起全縣供水系統的核心骨架。
“時間上不均衡?我們用水庫來‘削峰填谷’——汛期把富餘的水存起來,旱季再平穩釋放。空間上不均衡?就用東西管網來‘乾坤大挪移’——西北水多,通過密布地下的供水管網,精準調配到東南‘解渴’。”省水投集團漳浦水務公司董事長王堅説。
如今,從水庫直通水廠的“生命線”主幹管網已建成,為後續工程打下了關鍵基礎。當地還投入7.12億元建設“毛細血管”,在深土、六鰲等7個長期飽受缺水之苦的沿海鄉鎮,織就一張總長3132.3公里的村級供水網。
在漳浦縣水工程調度指揮中心,電子螢幕上實時跳動著全縣水庫的各項數據:水位、雨量、滲流、位移……工作人員輕點滑鼠,就能調取任意一座水庫的360度全景畫面。這標誌著漳浦縣智慧水利系統已全面投入使用,為水旱災害防禦裝上了“智慧大腦”。
“過去巡查水庫要靠‘鐵腳板’,現在有了‘千里眼’。”漳浦縣水利局高級工程師陳建賢介紹,新投入的智慧水利系統構建起“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網絡,通過在全縣水庫安裝的智慧傳感設備和視頻監控,配合AI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從人工巡查到智慧監控的跨越式轉變。
這套系統在去年防汛中大顯身手,系統累計發出預警信息數百條,為防汛調度提供了精準的數據支撐。此外,該系統還創新採用了“視頻血緣關係”技術,能對水庫重點部位進行智慧識別。
目前,系統已預留了中型水庫、水閘等模組的接入空間。漳浦縣正在編織一張覆蓋全域的水利物聯網。未來,這套系統還將拓展至河道堤防、灌區管理、城鄉供水等更多領域,真正實現“一屏觀全域、一網管全縣”的智慧化水利管理新格局。(記者 蘇益純)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