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莆田湄洲灣構建綠色環保煤電供應體系
2025-08-07 10:02:25來源:福建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

  原標題:從湄洲灣碼頭到火電廠,國投大力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構建綠色環保煤電供應體系 一粒黑煤的“綠色之旅”

  輸煤管道淩空飛渡,大型裝置鱗次櫛比——在湄洲灣東吳港區一側,國投湄洲灣煤炭碼頭與相鄰而建的國投湄洲灣火電廠,在港電協同模式下緊密協作,構建起綠色環保、循環發展、清潔高效的煤電供應體系。

  近年來,碼頭和電廠積極利用新技術,最大程度提升煤炭綜合利用效能,助推能源低碳轉型、産業優化升級,讓每一粒黑煤炭“含綠量”十足。

  輸煤不見煤,廠區無煙塵

  8月1日清晨,國投湄洲灣煤炭碼頭迎來8月首艘貨船——7萬噸級“和豐舟山”輪滿載著由印尼進口的優質煤炭,緩緩停靠碼頭9號泊位。隨後,卸船機運轉,抓鬥拾起艙內煤炭,借助溜筒,直接送入全封閉的皮帶傳輸裝置,有序集運至港區內的露天堆場。堆場周圍,3000多米防風抑塵網和遍佈各環節的噴淋系統,全天為港區抑塵保濕。

  國投湄洲灣煤炭碼頭地處湄洲灣東吳港區,是東南沿海最大的現代化一類口岸專業煤炭碼頭,主要從事煤炭接卸、中轉、儲配業務。國際進口煤炭在國投湄洲灣煤炭碼頭高效接卸後,通過多式聯運快速分撥至浙江、福建、江西等地。

  “目前正值迎峰度夏關鍵節點,碼頭堆場上每天都是滿滿噹噹的。”國投湄洲灣港口有限公司生産作業部經理毛信南説,“除了臨近的國投湄洲灣火電廠,我們還為周邊省份的7家中大型火電廠服務,源源不斷提供優質煤炭燃料。”

  在這裡,一粒煤炭漂洋過海登陸後,伴隨的是一系列綠色低碳清潔作業——

  港口岸電系統為靠泊船隻接上“綠電”,讓貨船泊岸作業期間告別燃油、噪聲;堆場內,8部電動裝載機(鏟車)取代傳統燃油機車,年節約柴油39.6萬升,減排二氧化碳1040噸;煤炭裝車處,全國首臺煤炭鐵路裝車樓自動化牽引電動撥車機服役於此,率先實現煤炭列車牽引動力“油改電”,年節約成本數百萬元……截至目前,港區電能應用覆蓋率已超90%。

  動力設備“油改電”、碼頭泊位“接綠電”、裝車工藝“散改集”……一系列創新舉措,推動煤炭碼頭綠色轉型不斷走向縱深。7月,國投湄洲灣煤炭碼頭獲評國家“四星級”綠色港口,為我省首家獲此殊榮的幹散貨公共碼頭。

  應用新技術,排放“超潔凈”

  在國投湄洲灣火電廠,管廊縱橫交錯,內外潔凈無塵,與國投湄洲灣煤炭碼頭貫通的封閉式皮帶運輸裝置,如同一條藍色紐帶,24小時不間斷地將煤炭從堆場傳送至廠內。

  廠區內,4台火電機組正高效運轉。在這裡,一粒煤從進場、燃燒到排放,都經過精確控制,確保高效利用與環保達標。

  中央控制室的大屏上,一組對比數據印證著綠色轉型成效:33.92VS50、10.10VS35、2.88VS5(毫克/標準立方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煙塵的實時排放濃度值,遠低於國家制定的火力發電廠超低排放標準,甚至比燃氣電廠排放標準還低。

  遠眺火電廠區,兩座近240米高的煙囪迎風而立,蒸騰而出的冉冉白霧幾乎與周圍的青山綠水融為一體。

  “這些排放物的主要成分是水汽,通過嚴格處理、全程監控,每一縷煙氣都達到超潔凈標準。”國投湄洲灣電力生産技術部經理湯國鋒介紹,從鍋爐到煙囪,燃煤産生的煙氣通過“脫硝—除塵—脫硫—除塵”疊加工藝,脫硝效率超過85%,脫硫效率不低於99%,綜合除塵效率達到99.8%。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煙塵就這樣在源頭被消減。

  作為國內首個電力行業全過程綠色建造示範工程,2017年投産至今,國投湄洲灣火電廠二期項目已累計發電810多億千瓦時,排放數據始終優於國家火力發電機組排放標準。

  上月中旬,國投湄洲灣火電廠三期項目開工,將擴建2台66萬千瓦高效節能超超臨界燃煤機組,同步配套除塵、煙氣脫硫、全負荷脫硝等裝置,綜合應用大容量、高參數燃煤電站技術和低氮燃燒、高效脫硫脫硝除塵等環保新技術,開拓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新空間。

  循環再利用,固廢迎新生

  一場急雨後,國投湄洲灣港口有限公司設備管理與維修部技術員吳振雲走向堆場北側,查看正在運轉的煤水循環分離回用系統。

  7月以來雨水不斷,65萬平方米的煤炭堆場上,座座“煤山”歷經沖刷,雨水混合著煤渣,通過遍佈港區的排水明溝,不斷匯聚,流向一處。

  沿著排水溝向前,一組巨大的污水調節池出現在眼前。在這裡,黑煤水經逐級沉澱、污泥分離,最終“分道揚鑣”——污泥進入濃縮池,通過壓濾機打成煤餅,進入收集箱;污水經過全自動凈水器,在蓄水池集結,處置為符合標準的清水匯入生産水泵房,作為港區噴淋用水循環使用。

  隨著能源産業結構調整,加快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速實現煤炭由“黑”變“綠”,成為煤炭行業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

  “早在建設初期,碼頭就配套設置了清污分流、雨污分流排水系統和污水處理廠,但混在雨污中的煤粒難以回收,人工清理成本高,造成一定的資源浪費。”吳振雲説。

  4月,國投湄洲灣港口投用了全省首個碼頭煤水循環分離回用系統。吳振雲算了一筆環保賬:系統水處理能力為每小時300立方米,月可處理污水5萬噸、回收煤餅240噸。

  “這些煤餅最終含水量低於75%,可以直接用於發電,作為化石燃料、化工原料再利用。”毛信南説。

  在國投湄洲灣火電廠,燃煤産生的固廢也大有用途:煤炭燃燒産生的主要副産品粉煤灰可作為水泥的替代品,用作混凝土添加劑使用;爐渣、石膏等製作成粉煤灰磚、砌塊、墻板或者路基填料,進入城市基建、高樓大廈乃至千家萬戶,實現工業固廢100%循環再生。近年來,國投湄洲灣火電廠先後被評為福建省循環經濟示範企業、莆田市“無廢工廠”。(報業集團記者 陳漢兒)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