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文化遺産不僅是水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幸福河湖建設的重要文化支撐。2022年,福建創新啟動第一批河湖文化遺産調查認定,挖掘河湖文化內涵,傳承保護千年水韻文脈。經過三年的全面調查、深入挖掘和精心編撰,《閩水魂——走近第一批福建省河湖文化遺産(上、下冊)》日前正式出版發行,並作為河湖文化遺産書籍被中國水利博物館、福建博物院、福建省檔案館收藏。
創新開展河湖遺産調查評審
福建河湖文化遺産點多線長面廣,考證難度大,也沒有河湖文化遺産挖掘的成功案例可借鑒,工作推進難度很大。福建省河長辦、省水利廳領導高度重視,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組織專班深入調研,邀請水利、文物等領域專家反復研究,創新探索出一條適合福建實際、行之有效的河湖文化遺産調查認定新路子。
福建省河長辦採取向社會徵集、基層河長辦推薦等方式,發動全省深入調查並及時申報遺産269處,摸清河湖文化遺産家底。在此基礎上,省河長辦邀請福建省文物局原局長鄭國珍加入專家組,從相關單位、知名院校聘請水利、歷史、文化等20多位學科專家,對269處遺産名錄逐一甄別,提出111個初篩名單。
統一標準是順利開展復核的關鍵。福建省河長辦扛起遺産評價標準制定重任,以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生態價值、科學價值、社會價值為指標,分權重構建評分體系。專家團隊依據評分體系對111處文化遺産進行復核。隨後,福建省河長辦邀請知名專家圍繞河湖文化遺産的社會、文化、歷史和科學價值進行兩輪評審。經過反復考查、仔細論證,在終審認定會上,與會人員統一意見,新增納入3處遺産。
下苦功夫挖掘遺産價值
河湖文化遺産本身是沉默的、靜態的。為了讓“不被人知”的珍寶走入大眾視野,各市(縣、區)河長辦高度重視、積極行動,走訪相關單位、人員2700多次,查閱參考文獻資料1.65萬多條。
據了解,福建省河長辦聘請了10多位知名作家深入一線采寫,歷時8個多月,行程5200多公里。他們逐一深入每一處河湖文化遺産,把行走間感受到的地理空間、交談中體察到的水韻民聲、觀察中印證的歷史細節融入創作,生動再現八閩河湖文化遺産的深厚底蘊。
由福建省河長辦牽頭組建的組稿團隊在謀篇佈局上反復推敲,力求全景式、脈絡化地展現八閩河湖文化遺産;在內容取捨上字斟句酌,務求精準傳達遺産核心價值。最終,這部共64.5萬字,系統梳理、科學闡釋和生動傳播福建河湖文化遺産的里程碑式著作——《閩水魂——走近第一批福建省河湖文化遺産(上、下冊)》付梓出版。
遺産傳承保護再燃“三把火”
書籍出版伊始,福建省河長辦積極策劃線上主題展覽,並在福建省河湖長制微信公眾號、省級以上報刊、網絡新媒體矩陣同步推送,生動講述河湖遺産故事,剖析遺産價值。以書籍為紐帶,福建省河長辦還聯動水利等多部門及社會力量,建立更廣泛的河湖文化遺産保護聯盟。
同時,福建持續開展第二批河湖文化遺産調查認定,公佈新晉遺産71處;開展福建治水名人(人物)調查認定,挖掘治水名人治水智慧,形成一批特色治水文化成果。
福建省文物局原局長鄭國珍表示,作為全國首部系統梳理河湖文化遺産的專著,《閩水魂》以80處遺産為樣本,填補了我國河湖文化遺産分類保護的制度空白。以書中“水脈縱橫”章節為例,其揭示的閩江水系文明史,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等世界文化遺産提供了水域環境支撐,實現了點線面保護體系的升級。(文 吳雯婷)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