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莆田秀嶼的3個國家級科技小院,以“一院一品”帶動2.8萬農戶增收 科技小院,興農大能量
“開機!收稻!”立秋前後,莆田市秀嶼區各處早稻進入成熟期,一輛輛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今年,秀嶼區早稻種植面積約8271畝,預計總産量3596噸。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科技小院紮根農村助農惠農。在秀嶼,鹽鹼地上,科技小院瞄準農民所盼、發展所需,用一個個精準數據算出旱地豐産的科學方案;養殖池邊,高校師生服務養殖戶增産增效,帶動區域産業發展。
目前,秀嶼區打造花蛤科技小院、旱作水稻科技小院、南日鮑科技小院等3個國家級科技小院,形成“一院一品”的山海發展格局,累計推廣新技術10項,帶動2.8萬農戶增收。
生態混養提質增效
在秀嶼區埭頭鎮後海墾區銀江基地,臨岸望去,池塘縱橫相連,偶有白鷺倏然掠起,驚得水面波紋陣陣。
路口的一處小平房裏,養殖戶林亞群迎了出來。“林叔,您上次説的水邊青苔突然增多的原因,我們測出來了,別的沒問題,就是鹽度偏高了點,換水得勤些。”説話的是姚井月,她是福建農林大學2024級研究生,也是秀嶼區國家級花蛤科技小院院長。這周,她和其他研究生又“扎”進了墾區。
“搞養殖,最關鍵的就是水。這兩年,這群年輕人及時幫我監控水質、防病蟲害,讓我省心多了。”林亞群告訴記者。
2024年3月,秀嶼區牽頭龍頭企業,與福建農林大學共建花蛤科技小院,開展花蛤綠色生態養殖技術創新、農技服務及人才培養培訓等。
去年起,福建農林大學海洋學院副院長趙超教授帶隊入駐,在銀江農業後海墾區養殖基地圈出450畝池塘,進行“對蝦—花蛤綠色生態混養”試驗。
水中養蝦,泥下住蛤,蝦食餌料,花蛤以殘餌為食,進一步凈化水質環境,充分利用水體空間——“一水兩用、一塘雙收”模式的優勢很快展現出來。
“在採用對蝦—花蛤綠色生態混養的養殖新模式後,花蛤畝産提高了150公斤,對蝦畝産提高了100公斤,效果十分顯著!”莆田市銀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子健介紹,綠色生態混養模式下的花蛤肉更肥美,口感也更脆甜,綜合收益更穩定。
經過一整年的實踐探索,當地已形成“龍頭企業+示範基地+科技小院+養殖戶+人才”運作模式。當下,“對蝦—花蛤綠色生態混養”項目作為全省標準化示範項目,在墾區周邊7個村莊複製推廣,帶動養殖面積超1萬畝。
“再過半月又要開始下苗種,近期正和科技小院研究生入戶,向養殖戶做綠色生態混養模式推廣。”黃子健説,以科技小院為紐帶,科技創新和農業發展能夠更好實現良性循環。
據測算,到2025年底,後海墾區花蛤養殖面積可達26500畝,年産量2萬多噸,産值超3億元,戶均年增收2萬元左右。
鹽鹼地變豐收田
8月7日,正值立秋。在秀嶼區東嶠鎮前沁農場,一部大型收割機隆隆向前,身後留下平齊的稻稈。
現場,幾個戴著草帽的身影穿梭在阡陌之間,測數據、取樣本。“稻穗沉墜籽粒滿,畝産量估計能有600公斤以上,收成不錯。”福建農林大學副教授、秀嶼區國家級旱作水稻科技小院責任專家沈荔花將豐收喜訊告訴了在場的農戶。
“我們的農場經營了60多年,這裡是一大片鹽鹼地,以前即便進行土壤改良,産量也就那樣。”農場負責人蔡福章説,這幾年,“智囊團”來到農場,帶來糯米6號等水稻新品種,配合與西藍花、西芹等蔬菜輪作,稻穀産量提升了25%。
“原先這裡普通的農作物都難成活,誰能想到現在大棚育苗居然成為現實。”站在27畝高端甘薯育苗基地旁,笏石街道蘇塘村主任林國春感慨道。
蘇塘村土地面積廣闊,但拋荒率高。在科技小院的幫扶下,村裏引進了福建啟實苗業、莆田中天現代農業等龍頭企業,共同探索出一套耐旱耐鹼作物育苗技術。如今,蔬菜大棚林立,地裏“花樣”越來越多,小院“智囊團”還在當地打造了旱地作物科技示範基地,並成功推廣“旱稻—再生稻—油菜”輪作模式。
“‘以種代養’的新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土壤肥力,稻菜輪作實現‘一畝三收’,讓撂荒地變廢為寶。”林國春説,近兩年,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分紅達38.56萬元,直接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
賦能創新人才培養
近年來,秀嶼區大力實施“人才興鏈”戰略,依託高校人才資源,先後成立秀嶼區鄉村振興研究院、旱作水稻科技小院等。師生們帶著課題來到秀嶼,開闢試驗田,開展改土治鹼攻關,並探索稻油輪作、稻藥輪作、稻菜輪作等多種種植模式。
科技小院,一頭連著田野,一頭連著院校,除了為農戶解決田裏的事兒,還帶動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在小院,學生需要紮根田間,摸清生産底數,然後下田指導農戶、給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同時也要搞研究,確保科研選題精準對接實際需求,實現‘需求從生産中來,成果到田間去’的閉環體系。”沈荔花説。
作為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平臺,近年來,花蛤科技小院、旱作水稻科技小院、南日鮑科技小院等3個國家級科技小院先後為秀嶼區培育農業高層次人才135人,開展農民科技培訓70多場次,培養了一大批“新農人”“土專家”,助推農業産業化全鏈條升級。(報業集團記者 陳漢兒 通訊員 許加華 魏靜晶)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