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南平光澤崇仁古鎮:在城鄉融合探索中找回青春
2025-08-18 09:55:25來源:福建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

  原標題:閩北商貿古鎮,在城鄉融合探索中如何發揮優勢找回青春——古鎮破題 崇仁煥新

  立秋時節,烏君山下、富屯溪畔的光澤縣崇仁古鎮,是一幅天光明媚、清波瀲艷的美麗畫卷。穿行古鎮,不僅有百年老街、青瓦灰墻,更有潮流小店。

  這座文脈千年的古鎮,正經歷一場從沉睡到甦醒的蛻變。

  崇仁曾是閩北商貿重鎮,擁有商周遺址、明清古建築群、建昌幫中藥炮製技藝等豐富的文化資源。然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由於交通閉塞、産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滯後等原因,陷入古建閒置、文化沉睡、村莊空心、經濟落後的困境。

  如何因地制宜,走出具有山區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崇仁的答案是——“古文明為魂、新業態為翼”。當地主動融入大武夷文化旅遊圈建設,讓文化激活鄉村、讓旅遊帶動産業、讓人才推動振興共富。

  文脈如何喚醒?

  在崇仁古鎮核心區域,由老糧站改造成的“建昌幫中醫藥傳承創新綜合體”吸引不少遊客和中醫藥愛好者。老房子,承載著“中醫藥+生態遊+文化體驗”的複合業態。

  “修繕之前,部分老宅子幾十年沒人住,有的成了雞舍豬圈,有的甚至快要倒塌了。”崇仁鎮黨委組織委員高琦説。古鎮擁有大量明清古建築,但此前由於年久失修、産權分散、缺乏統一規劃,許多老宅長期閒置,部分建築存在安全隱患。

  保護是頭等大事。“我們制定了崇仁村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採取‘産權置換+以修代租’的創新模式,由鄉村振興公司作為運營主體,整合零散資源,對古建築進行統一修繕和活化利用。”高琦介紹,嚴格按照“修舊如舊”原則,目前已完成景觀節點打造5處、古宅修復9處、古宅盤活10棟。

  “我們不是簡單修繕,而是讓老宅子有功能、有業態、有故事。”崇仁鎮鎮長鄭勇説,每一棟古建的修繕都圍繞一個文化主題展開,有的突出中醫藥文化,有的展現商周曆史,有的打造非遺體驗空間。

  沿著古街一路向前,這些老房子,有的被改造成咖啡館,有的變成中藥文化體驗館,有的則成為文創工坊。“我們系統挖掘何家潭遺址、池湖商周遺址、建昌幫中藥炮製技藝等9項文化資源,引進茅店窯青白瓷、油紙傘等4項非遺技藝入駐,集中于崇仁故里歷史文化街區內進行創新表達。”鄭勇介紹。

  如今,修繕和活化後的古建築,開始娓娓道來它們的“身世”。

  走進“上古堂”,青年講解員何英正向遊客介紹福建古文明的見證物:“象鼻盉,是印紋印陶裏的典型代表,它表面的釉變體現高超的技藝,接近青銅器的質感,只有在光澤才能看到完整件。專家考證後發現,我們這裡在商周時期就和中原有了聯繫!”

  底蘊何以轉化?

  如此深厚的底蘊,如何轉化成人流、資金流?

  “我們有商周遺址、中藥文化,但過去遊客來了,除了看看古建,不知道還能體驗什麼。”高琦介紹,鎮裏的幹部曾一度苦惱于文化資源豐富但産業支撐薄弱的骨感現實。

  經過“體檢”並分析研討,崇仁鎮打出一套“文化+旅遊+康養”的組合拳。

  一方面,打造上古堂商周文化展示區,集中展示馬嶺商周遺址與何家潭遺址的研究成果和紂王壩水文明,並開發文物衍生品,把文物元素融入茶具、飾品等文創産品中。另一方面,結合歷史傳承,建設建昌幫中醫藥傳承創新綜合體,形成“中醫藥+生態遊+文化體驗”的複合業態。

  有了硬體支撐,當地緊接著推出“古文明研學之旅”“中醫藥康養之旅”等5條精品線路,人氣越來越旺。

  “我們開展‘文脈傳承’與‘文旅融合’工作,凝心聚力打造崇仁特色文旅綜合體。”崇仁鎮科技副鎮長湯振坤介紹。

  記者看到,在建昌幫中醫藥傳承創新綜合體,遊客不僅可以了解中藥炮製技藝,還能參與藥膳製作、體驗艾灸推拿、購買中藥文創産品。在上古堂商周文化展示區,遊客可以親手製作陶器,甚至參與文物復刻。古街上,還有青白瓷工坊、油紙傘作坊等“非遺+旅遊”文化體驗場所,遊客參與感滿滿。

  “在品牌塑造方面,我們推動文化資源IP化,對商周遺址、建昌幫中藥炮製技藝等9項文化資源進行IP確權,孵化‘崇仁滋味’‘商周印象’等特色品牌,帶動文化附加值提升50%。”湯振坤説。

  青春如何回歸?

  再好的資源,要盤活和振興,關鍵還是在人。

  “以前鎮上的年輕人出去的多、留下的少。”崇仁鎮黨委書記高麗萍坦言,古鎮發展曾面臨“人少、錢少、活力少”的難題。村子空心化、人口老齡化、産業發展單一化困擾著鄉村發展。

  響應南平市“回家鄉來、助鄉村興”的號召,崇仁鎮順勢啟動大學生返鄉創業計劃,通過“政策引導+平臺搭建+資源扶持”的方式,吸引青年返鄉創業。

  高淩旭是鎮裏“草本堂”的經營者之一。“我是光澤人,畢業後一直有一個創業夢。”他介紹,依託古鎮“遊明清古街,享中醫康養,續商周文化,品古韻崇仁”的定位,他決定嘗試經營中藥奶茶,提交了項目策劃書,經審核通過後正式入駐。

  確定經營方向後,政府為團隊裝修好硬體設施。“我們只需要付出原料和水電的成本,政府還為我們提供免費的吃住,讓我們更安心地創業。”他説。

  目前古鎮已有9個大學生創業團隊入駐,團隊主創皆為光澤本地人。他們既是“鄉親”,也是“網紅”,用年輕人的視角研發新品、開直播、拍短劇。這些項目帶動了本地農産品銷售、手工藝製作、民宿經營等業態,形成“創業店面+村民就業”的共富生態。

  高琦介紹,為了提升文化項目的眼界和品位,他們一邊“走出去”,學習杭州的潮文化IP結合、南昌的中藥文化傳承等經驗;一邊“引進來”,與清華大學、南京大學、閩臺鄉建鄉創團隊建立合作機制,引入專業設計、運營、策劃人才,讓古鎮發展路徑更專業化。

  成果如何富民?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完成改造的崇仁古鎮已累計接待遊客13萬人次,較改造前增長50%,文旅綜合收入突破500萬元,帶動就業崗位500余個。

  古稀老人李銀珠在家門口做起了小生意,守著“老房子”也能賺到“紅票子”。每逢節假日,她的特色美食擂茶、“文子”、油炸米漿片供不應求。

  “最忙的時候一個月能賺到上萬塊呢!”李銀珠説,“之前我只能在家裏做家務,幫忙做農活,收入不高,現在家門口就是景區,做些本地小吃能賺不少錢。”

  這幾天,負責崇仁水上項目運營的齊全文,正忙著培訓竹筏工。“我們招的竹筏工都是當地居民,現在竹排、船隻、水上自行車等器材已經全部到位。”他介紹,培訓後竹筏工就可以持證上崗,作為農閒時的兼職可以多掙一份錢。

  目前,崇仁古鎮通過鄉村振興公司已直接帶動就業50余人,間接帶動農産品供應、物流配送、設備維修等上下游崗位28個。

  對村民來説,不僅收入增加了,家門口的環境也變好了。崇仁的古鎮改造,讓人居環境像景區,基礎設施“城市化”。

  “這裡是光澤崇仁,你看我家門口的小院子多舒服。”趁著夕陽下的好風景,古街的老住戶黃泰山正拿著手機拍攝短視頻,將家鄉的變化分享至互聯網,“我家這麼美,要讓更多人看到”。(記者 吳旭濤 閩北日報記者 韓奕 鄭金富 陳穎)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