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漳州通過品種升級、推動農戶抱團發展,做強産業 毛木耳“鍍”金記
日前,漳州市龍文區朝陽街道西洋村食用菌産業基地建成投用,一朵朵白背毛木耳走出田間大棚,住進了現代化、自動化廠房。
自20世紀80年代引入白背毛木耳以來,經過大量推廣種植,漳州躋身全國最大的毛木耳生産基地行列,白背毛木耳出口量佔全國的90%。近年來,隨著居民對高品質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長,毛木耳作為低熱量、高纖維的健康食材,廣泛應用於火鍋、涼拌菜、湯品等中式菜肴中,2024年,漳州鮮品毛木耳産量達23.7萬噸。
近日,記者走進漳州的毛木耳生産基地,探索漳州如何打破毛木耳産業短板,走出發展新路。
成長的煩惱
漳州人管毛木耳叫“樹上海蜇皮”。因為它質地脆滑,富含多糖與粗纖維,同時也兼具食用與藥用價值,在日本市場十分走俏。
“因為漳州罐頭廠,周邊有很多人自己種蘑菇,後來引進了三明真菌研究所的781毛木耳品種。”菇農馮錦華從1993年開始嘗試種植毛木耳。據他回憶,他第一年種下的木耳賣到了12.5元一斤,收益十分可觀。
然而,種下不久,漳州的袋栽毛木耳出現了毀滅性的病蟲害——盧西螨,不少農戶種下的毛木耳顆粒無收,給産業帶來了巨大打擊。
“想要降低損失,就只能不斷提升自己的種植本領。”馮錦華通過不斷鑽研,針對菌包熟料的木屑品種、發酵時間等方面不斷研究,從而找到更為成熟的種植方式,提升産量。
“和其他的菌菇品種不同,漳州種植毛木耳的農戶,都是從制菌包開始,所有的流程都要掌握,才能種出更好的毛木耳。”漳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室副主任柯麗娜告訴記者,在農戶的努力下,漳州的毛木耳以優良品質打出了口碑,打開了日本的市場。
把住品種“芯”
“新品種‘福毛1號’相比主栽的‘漳耳43—28’,有更高的營養價值、更強的抗菌能力,還能帶來約14%的增産。”在漳州市農科所食用菌站站長袁濱看來,新品種是毛木耳産業發展的“強勁動力”。
去年年底,由福建農林大學與漳州市農科所合作培育的毛木耳新品種“福毛1號”“福毛2號”通過福建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認定委員會認定,這是時隔12年漳州再次有毛木耳新品種問世。如今,全省3個白背毛木耳品種,均出自漳州。
之所以持續發力新品種培育,是因為當地曾飽受毛木耳品種退化之苦。
與其他品種不同,毛木耳的品種退化速度更快,保存的溫度要求也更高,需要在8攝氏度的溫度環境下保存,普通的保鮮冰箱無法滿足要求,如種質保存不當,就會有不出耳、畸形耳的風險。
2007年,漳州食用菌研究室成立,次年便啟動毛木耳品種保護工作。保護的關鍵,是既要對現有的品種進行維護,保持其良好的特性,又要開展雜交選育,經過多次選取、配對,優中擇優。
想要培育出更優質的新品種,就要收集盡可能多樣的品種,經過20年的努力,如今,漳州農科所食用菌站保藏的毛木耳品種數量居全國市級科研院所首位。
2023年,漳州出臺《漳州市推動種業高品質發展六條措施》,在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新品種培育、農業優新品種推廣、種業繁育基地建設、工廠化育苗生産、培育壯大種業企業等六個方面給予政策及資金支持,為毛木耳種業發展注入動力。
“農産品不像工業用品,無法有統一的標準,在選育過程中,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性狀,需要的時間也更久。”袁濱説,新品種“福毛1號”通過大戶示範種植,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接下來,他們還會收集更多的種質資源進行親本配對雜交,努力讓更多品質更好的品種投入市場。
走向“高精尖”
“這朵耳,給西洋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産業活力,也讓農民有了更多收入。”西洋食用菌産業聯合黨委第一書記王祎忻告訴記者,日前,龍文區朝陽街道西洋村舉辦了一場熱熱鬧鬧的分紅大會,資金來自西洋食用菌産業基地項目的租金收益,首期分紅總額120萬元,街道7個參股村居按照各自投資比例獲得12萬元到24萬元不等的分紅。
西洋村的食用菌種植歷史由來已久,全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種植。雖然西洋村種植的白背毛木耳屬於出口免檢産品,暢銷海內外,但長期以來,由於品種單一、種植方法傳統、規模分散等原因,産業發展面臨困境。
如何從“低小散”往“高精尖”跨越?答案在於抱團發展。
早在十幾年前,當地種植大戶鄭水應就通過把農戶、散戶納入團隊並提供技術援助的方式,提升團隊成員的毛木耳品質、産量,帶動周邊300多戶農戶增收。去年,他成立了盛覃農業有限公司,將更多來自西洋村的毛木耳帶出國門。
“有了成規模的産業基地,引入現代化的生産模式,讓生産出來的木耳産品更優質、更穩定。”王祎忻告訴記者,同時,基地配建的堆料場、生産大棚、加工車間、曬場、凍庫等食用菌産業設施設備,可以滿足更多種類的食用菌生産,打造集科研、生産、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食用菌産業鏈集群。
“品種升級、生産技術革新給毛木耳産業‘鍍’了一層金,為漳州毛木耳闖出更大的市場打好基礎,讓産業迎來更多可能。”柯麗娜説。(報業集團記者 楊淩怡 通訊員 連燕萍 阮芳芳)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