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漳州多舉措推動各類低效用地開發再利用
2025-08-22 10:08:34來源:福建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

  原標題:漳州通過原地改造利用、上線“土地超市”等方式,推動各類低效用地開發再利用 向“存量”要“增量”

  近日,位於漳州臺商投資區的龍池大型工業綜合體項目A地塊施工現場機器轟鳴,一派繁忙景象。2號、11號廠房已封頂,綜合樓地下室正進行結構施工。

  這裡原是燦坤工業園,曾是業界聞名的小家電新型製造基地,從業人數一度超2萬人。後因經營管理原因,企業生産效益下滑,園區1660畝用地上,只建設了65萬平方米單層廠房,平均容積率0.58,土地利用粗放,畝均效益低下。

  “要提高容積率,最佳的選擇是原地改造。”漳州市自然資源局所有者權益和開發利用科科長陳勁松説,漳州市出臺了促進存量工業用地提質增效若干措施、工業用地混合利用實施細則等文件,鼓勵統籌兼顧多元需要,大幅提高利用存量用地的比重和新上工業項目的容積率。

  有了政策加持,漳州臺投區啟動對燦坤工業園的標準化園區改造,建設龍池大型工業綜合體項目,加上周邊地塊,擬盤活低效用地約2200畝。“項目規劃預留483畝用地,作為燦坤原廠房拆除後的生産建設用地,繼續發揮其龍頭帶動作用,一如既往地支持臺企發展。”漳州臺商投資區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盧春江説,園區剩餘的近1700畝發展用地,開發建設多層標準廠房,優先引進燦坤上下游的台資、臺企,在垂直空間中形成上下游産業鏈。此外,項目地下還規劃建設智慧物流倉儲區、商業配套服務區、文體娛樂活動區和多層機械停車區,實現服務設施“上下融合”。改造後,建築規模由65萬平方米提高至309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凈增244萬平方米,平均容積率由0.58提升至2.5。

  漳州山多地少、土地資源緊張,發展過程中出現不少低效的“沉睡用地”。向“存量”要“增量”,漳州市著力盤活低效用地,推動各類低效用地再開發,目前,已累計摸排低效用地2912宗。

  除了原地改造利用,圍繞産業鏈佈局用地,漳州還將低效用地整合在一起,搭建“指尖”供需匹配平臺,讓低效用地找到合適的開發者。

  在漳州藍田經濟開發區,漳州市臺麗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投資15億元,建設用地面積120畝的龍文盈科智谷産業園。今年,産業園建成完工,廠房已售出90%。“我們考慮再拿地塊,建設新廠房。”公司開發經理郭立偉説。

  有需求,去哪找地?

  今年4月,漳州上線“土地超市”平臺,歸集權屬明晰的土地信息,將土地擺上“貨架”,供有需求的企業在線挑選。在“土地超市”平臺,可實時瀏覽每宗土地的詳細資料,包括地塊位置、面積、用途以及當前使用狀態等關鍵信息,並借助地圖定位、遙感影像等功能,實現“雲看地”。

  得知消息後,郭立偉進入“土地超市”,輸入項目信息及用地需求,經過平臺智慧推薦,很快就篩選出適配的地塊。“這塊工業用地115畝,也在藍田開發區,而且緊鄰我們建成的産業園,地理位置絕佳。”郭立偉一眼看中該地塊,成為“土地超市”的首批客戶。

  福建柱石建材有限公司也從“土地超市”裏“淘”到了95畝合適的用地。目前,柱石建材已經在該地塊上完成新型預製樁項目一期建設,正熱火朝天地投入二期建設中。竣工達産後,預計可新增300萬米預應力混凝土高強管樁及150萬米預應力實心方樁的産能,填補我省大直徑長樁市場缺口。

  “擺上‘貨架’的是現有存量土地,均是已完成收儲、符合規劃的批而未供或依法收回且具備新供應條件的土地,由政府直接出讓,相較于常規的拿地投資,至少可以節省半年時間。”陳勁松説,“土地超市”強調的是競爭性拿地,為土地供需雙方搭建起便捷高效的渠道,有助於促進地方政府有效盤活存量土地資源、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強化重大項目用地保障。

  截至目前,漳州已累計在“土地超市”上架工業、商業、居住等類型存量土地350余宗、面積17575畝,其中成交9宗、面積316畝,均已完成首期用地供應。

  “不僅是政府‘上架’土地,我們還將引導企業將手中的存量用地信息在‘土地超市’發佈,並連結到自然資源部的全國土地二級市場交易服務平臺。”陳勁松説。

  數據顯示,自2023年入選全國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城市以來,漳州分期分批喚醒存量,實施低效用地項目再開發334宗、面積12334畝,預計新增建築面積501萬平方米,拉動投資212.4億元。(報業集團記者 杜正藍)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