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莆田仙遊:以香富民 打造天然香全産業鏈
2025-08-26 09:58:15來源:福建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

  原標題:打造集種植、加工、銷售等於一體的天然香全産業鏈,帶動3萬多人從業,産值超百億元 以香富民的仙遊探索

莆田仙遊:以香富民 打造天然香全産業鏈

中國香博園産品展示區 陳盛鐘 攝

  8月16日,仙遊沉香博物館內人頭攢動,“宋韻明風 煙火莆田”主題沉香集市火熱開市。近50個特色攤位上,沉香手串、非遺刺繡、青黛扎染等手工藝品琳琅滿目,吸引眾多市民與遊客前來打卡。

  悠悠千年,“沉檀龍麝”等天然香料不僅被廣泛用於熏香、醫藥、祭祀等,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中國古典工藝傢具之都”,仙遊縣天然香底蘊深厚、源遠流長,與“仙作”古典工藝傢具相輔相成,是該縣工藝美術産業中的重要一環。

  莆田是全球最大的沉香、檀香集散地之一。仙遊縣依託天然香資源優勢,探索“香文化+香産業+香科技”,形成集種植、加工、銷售、文旅等於一體的完整産業鏈,推動天然香産業高品質發展。目前,該縣共有從事沉香種植、香料交易、香製品加工銷售等各類企業800多家,從業人員3萬多人,産值超100億元,走出一條“以香興業、以香富民”的特色發展之路。

  引種苗木,補齊産業上游短板

  初秋艷陽下,位於大濟鎮東井村的奇楠沉香種植基地內,高矮不一的成片沉香樹在坡地上迎風搖曳,綠意蔥蘢。

  沉香樹偏好溫暖濕潤的環境,生長範圍主要集中在海拔500米以下的熱帶和亞熱帶區域。“仙遊氣候溫和,濕潤多雨,土壤成分好,為沉香提供了很好的生長條件。”東井村黨支部書記遊君凜介紹,村裏山地坡度較緩、土層深厚,適宜種植沉香樹,全村現已種植沉香樹400多畝。

  仙遊縣制香歷史悠久,但原材料長期依賴外地採購,成本高、運輸週期長,成為産業發展短板。一些人從本地對天然香原料的旺盛需求中嗅到商機,開始引進沉香、檀香等名貴苗木到仙遊試種。

  2020年,遊君凜經過考察,從“中國沉香之鄉”廣東茂名電白區引進1000多株奇楠沉香樹苗到村裏種植,苗木成活率超90%。在他的帶動下,東井村開始規模化種植奇楠沉香。東井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與電白沉香企業共同設立禦臣香農業科技公司,發展沉香種植産業。

  傳統沉香品種白木香易種植,但生長週期長、結香慢;而奇楠品種易結香、品質好,二者嫁接後,可提高沉香樹的結香速度和品質。禦臣香公司專門從電白聘請技術人員傳授嫁接技術,破解沉香嫁接繁育難題。該公司現已建成20畝育苗基地,年育苗量5000多株,成為周邊鄉鎮奇楠沉香苗木的主要供應地。

  沉香樹渾身是寶,樹榦可加工成工藝品,樹葉做茶、樹脂提油、木屑制香。大濟鎮副鎮長林杭説:“在現有成熟種植技術加持下,沉香樹種植3年便可結香,種植5年可採香,不僅對環境友好,經濟效益也高,投入産出比可達10倍以上。”

  目前,仙遊縣已種植沉香1700多畝,分佈在大濟、榜頭、度尾、書峰等多個鄉鎮,補齊了香産業上游短板,為當地香文化全産業鏈發展築牢根基。

  産業集聚,香文化街一鋪難求

  華燈初上,榜頭鎮望厝香文化街車來車往,兩側林立的香鋪中飄出縷縷幽香。從廣東奇楠到越南紅土,從宋代香方到現代文創,千年香道文明在此凝縮成可觸可嗅的市井畫卷。

  推開阿雙老香鋪的店門,一排排展櫃內,線香、盤香、精油、手串等按品類擺放。“我們主要做電商供應鏈生意。”店主汪雙一邊介紹産品,一邊打開了話匣子。

  這位“90後”店主來自茂名電白,他還有一個身份——電白沉香協會副會長。3年前,汪雙慕名來到望厝社區開設香鋪和加工廠。彼時,環城北街望厝段剛完成升級改造,因緊鄰仙遊抖音電商直播基地,吸引眾多香鋪陸續入駐,逐漸成為當地香文化企業的聚集地。“客商在這裡可以感受仙遊濃郁的天然香産業發展氛圍。”汪雙有感而發。

  汪雙的香料加工廠毗鄰商鋪,這種“前店後廠”的經營模式為他積攢了不少客源。走進加工廠,生産線上機器聲轟鳴,沉香原料轉瞬間化為細膩的粉末。線香、盤香等香産品經過選材、研磨、煉香泥、壓香、陰乾等10余道工序,才能打包裝箱發給客戶。

  如今,長約1公里的望厝香文化街,集聚了300多家香文化企業,從業人員2800多人,年産值約3億元。“現在這裡一鋪難求。”望厝社區黨支部書記張棚説。

  在仙遊香文化産業佈局中,包括沉香、檀香、花梨等在內的珍稀名木,均被物盡其用:大料製作傢具,小料做擺件,角料做手串,粉末做香品。由此,仙遊工藝美術産業延伸出了家居小品、手串文玩、天然香等多個細分領域。其中,天然香産業已然成為市場新寵。

  仙遊縣工藝美術中心主任楊旭介紹,仙遊已形成望厝香文化街、環球工藝城、海峽藝雕城、仙遊沉香博物館、中國香博園、中國香藥文化館等多個香文化産業集聚市場,經營香原材料貿易、工藝品、香製品、香品器具等數十個品類,銷售網絡覆蓋全國。

  文化賦能,非遺“香藝”煥新

  “各位香友,高品質沉香油脂含量高,香味持久……”8月19日,在中國香博園線上直播間裏,主播曉琳熱情地向粉絲普及沉香知識,推介園區的沉香産品。

  中國香博園位於鯉城街道清源西路,于2022年10月開園。作為全國首個天然香産業集中示範園區,該園設有國家香檢中心仙遊業務中心、香文化博物館、品香室、産品展示區等。遊客不僅可免費參觀上千種香品香具,還能體驗熏香、精油、香水製作等,感受香文化魅力。

  明代時,根據仙遊楓髓香制香技藝研製出治療瘟疫的香方,發揮了藥用價值,造福一方百姓。2022年,楓髓香製作技藝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隨著天然香背後的文化屬性被深入挖掘,産業發展步入快車道。”中國香博園負責人、仙遊楓髓香製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劍鋒説,如今園區直播間每月交易額超過2000萬元,部分産品擠入平臺暢銷榜TOP10。

  目前,仙遊縣已培育出香魁、鼎華、本木、德尚等一大批天然香電商頭部企業,每天線上曝光量達千萬級別。

  點燃一支香,在香氣氤氳中卸下忙碌;覓一方心靈凈土,從情緒消費到文化認同,香文化正成為不少年輕人的“心頭好”。“香不僅是嗅覺體驗,更是一種文化沉澱和情感寄託。”在莆田學院文傳學院院長、香文化産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帥志強看來,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産生興趣,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香文化受到追捧並不意外。

  8月初,仙遊沉香博物館內街“鹹魚集市”啟幕,集結沉香手串、紅木工藝品、非遺漆扇等眾多創意商品,帶來沉浸式文旅消費新場景。每週五、週六下午4點至晚上8點,集市將常態化開放。館內,設有沉香歷史、歷代香爐、手作體驗等展示區,集參觀、科普、實踐于一體。該館執行館長李江鳴表示,未來將拓展非遺研學、數字體驗等項目,串聯仙遊山水與匠人技藝,打造“可觸摸的歷史,可消費的文化”示範區。(報業集團記者 陳盛鐘 通訊員 鄭志忠 黃智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