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效能建設激活高品質發展“新密碼” 廈門自貿片區一系列改革舉措與制度創新開花結果
全國首個針對集裝箱式鋰電池儲能系統的海上安全運輸指南出爐後,破解企業發展痛點,為企業節省8000美元/箱的成本。(本組圖/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 提供)
“跨境一鎖”通關模式有效壓縮物流成本和運輸通關時長。
當自貿試驗的開放基因與效能革命的創新理念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廈門自貿片區用一組亮眼數據給出了答案:以全市僅2.6%的土地面積,貢獻了12.4%的GDP和35.5%的外貿進出口。
近年來,隨著機關效能建設持續深化與拓展,一系列改革舉措與制度創新在廈門自貿片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從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的前沿探索,到“一單制”“跨境一鎖”等首創性改革突破;從打通數據壁壘的“單一窗口”到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的專項行動;從填補鋰電池儲能集裝箱在國際海運規則方面的部分制度空白,到讓數據“跑腿”替代企業“跑路”的數字變革,這片始終走在改革開放前沿的熱土,正以效能建設為支點,撬動改革開放的創新基因,不斷刷新政府對企服務、優化營商環境的新高度,驅動片區邁向更廣闊的發展新天地。
制度創新 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清晨,一艘載有集裝箱式鋰電池儲能系統的貨輪從廈門港啟航,憑藉全國首創的《廈門港集裝箱式鋰電池儲能系統海上安全運輸指南》,這批貨物不僅簡化了繁瑣的檢測流程,更將為企業節省8000美元/箱的成本;與此同時,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上,剛提交的航空貨運訂單已實現“秒級”通關——這正是廈門自貿片區效能建設的生動縮影。
創新需要方法,改革需要路徑。廈門自貿片區聚焦重點領域、緊扣關鍵環節,制定《創新試驗任務清單》,並建立督辦臺賬,發揮督查督辦“助推器”作用,強化季度性跟蹤、分析,推動各項任務落實落細。
充分發揮績效考核指揮棒的作用,廈門自貿片區制定《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建設發展狀況專項考評指標考評辦法》,發揮市自貿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作用,爭取制度創新的成果獲得全國、全省複製推廣。
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此舉激發了市自貿辦成員單位創新活力,凝聚改革創新合力,提高廈門自貿片區改革創新的品質和水準,充分展現了效能建設帶來的改革“乘數效應”。
以效能建設為引擎,廈門自貿片區在制度創新賽道上跑出“加速度”。截至目前,廈門自貿片區累計推出632項創新舉措,其中全國首創153項;31項“廈門經驗”獲國務院向全國推廣;5個典型案例入選全國自貿試驗區“最佳實踐案例”;4項綜合改革試點經驗被國家發改委、中央臺辦向全國推廣。
産業賦能 破解企業發展痛點
對臺出口的跨境電商退貨包裹抵達廈門,卻在退貨時遭遇“攔路虎”?曾經,“跨關區退貨難”讓不少企業望而卻步。而在廈門自貿片區,一場以效能提升為核心的改革,正在改寫這個場景。
今年4月,一批來自中國台灣地區的跨境電商退貨包裹進入廈門自貿片區海滄港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監管中心,海關人員隨即依法實施查驗並放行。這意味著廈門口岸正式打通對臺出口跨境電商“跨關區退貨”通道。
將效能建設深度融入營商環境優化,用改革的辦法、改革的思維、改革的路徑,破解産業發展難題。以跨境電商為例,除了創新落地跨境電商零售出口跨關區退貨試點外,廈門自貿片區在全國首批試點跨境電商進口保函電子化改革,讓企業徹底告別銀行、海關“兩頭跑”“多次跑”的問題。
更令人矚目的是,廈門自貿片區在全國首創“環球供應鏈與離岸貿易金融服務平臺”,以科技服務離岸貿易背景真實性核驗,並助力企業離岸轉手買賣印花稅免征的精準申報,破解外匯結算和免稅風控難題,推動了離岸貿易外匯結算便利化和稅制改革,為國家離岸貿易創新提供了“廈門樣本”。
片區創新推出“6個一”機制,創新打造22個重點平臺——通過一個牽頭單位統籌、一個運營主體負責、一個建設方案引領、一個展示平臺呈現、一批招商項目落地和一系列精準政策扶持,為企業提供“全生命週期”服務。從“退貨難”到“放心賣”,從“跑斷腿”到“一鍵辦”,廈門自貿片區正以實實在在的效能提升,讓企業輕裝上陣、讓“廈門製造”暢行全球。
最新數據顯示,廈門自貿片區已成功打造國內最大、全球重要的第三方航空維修基地;成為全國最大的二手飛機租賃集聚區和第四大飛機融資租賃集聚區、全國最大的毛燕進口基地和燕窩産業集群;做強特色私募基金和自貿國際基金港,基金規模佔廈門總量的1/3以上;獲批全國唯一的積體電路保稅研發試點等。
服務升級 跑出自貿加速度
“要是在以前,這批從廈門港發往美國的3200套衛浴産品,光填單、跑海關就得花大半天,遇上單據信息對不上,還得來回補材料,大概率趕不上當天的船期。滯港一天,企業就得損失一大筆費用。”9月4日下午,廈門申悅關務科技集團公司經理劉華德坐在辦公室裏,打開廈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平臺,輸入提單號、報關金額、船舶等信息,上傳電子單據後點擊提交。不到一分鐘,螢幕上就彈出“海關已放行”的提示。他對著系統介面感慨:“這速度哪是通關,簡直像坐上了火箭!”
劉華德的感嘆,正是廈門自貿片區效能建設成效的生動注腳。廈門自貿片區以效能建設為抓手,以數字化轉型為引擎,推動政務服務從“能辦”向“好辦、快辦、智辦”躍升,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廈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堅持“一個平臺、一次申報、一次辦結”的建設理念,不斷提升服務效率和治理效能,為紛繁複雜的口岸業務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解決方案。
服務永不止步。如今,片區探索“單一窗口+”服務模式,全國首創“單一窗口+航空物流”模式,打通航空物流全鏈條數據壁壘,進口貨物作業效率提升90%,出口貨代外勤工作量減少70%,每年為企業節約成本2000萬元。數字口岸平臺,整合了海關、港口、場站、物流等部門數據,實現艙單、報關、集裝箱等環節無縫銜接,提升作業效率50%,年節約成本高達1.5億元。
在降本增效方面,片區打出“組合拳”:實施貨物港務費、引航費降費優惠,每年為企業減負超1億元;實施多式聯運“一單制”改革,運輸週轉時間縮短近1/3,物流成本降低近10%。推動廈門-香港“跨境一鎖”通關模式,壓縮物流成本28%,縮短通關時間30%,讓跨境貿易“快起來、省下來”。
審批服務更是“減”出新風向:落地“市場準營承諾即入制”改革事項、率先全市開展商事主體登記確認制改革試點和搭建集群註冊信息系統等減時間、減跑動、減材料、減環節的舉措,切實降低時間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建設海事、水運、船檢聯合辦證平臺和跨部門聯動機制,率先全國首創船舶“不停運辦證”模式,打破行政審批壁壘,實現轉籍船舶新舊證書更換“無縫銜接”,辦證時間從原先28個工作日壓縮至8個工作日,符合條件的最快可當日辦結。
從“企業跑腿”到“數據跑路”,從“多頭辦理”到“單一窗口”,廈門自貿片區用一項項看得見、摸得著的改革舉措,讓企業真切感受到“自貿速度”和“自貿溫度”。(記者 吳曉菁 通訊員 高菲 呂靜峰)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