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地飛歌慶豐年
稻飄香,谷滿倉。農曆秋分,我們迎來了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
9月中旬以來,全省各地聚焦“慶農業豐收 享美好生活”主題,圍繞展示豐收成果、展現農民風采、提振城鄉消費、弘揚農耕文化、打造節慶品牌等5個方面,開展一系列富有地域特色的慶祝活動,形成省市縣鄉村“上下聯動慶豐收”的生動場面。
據悉,我省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系列活動採取“1+N”方式,由1個省級主會場和多個省級分會場慶豐收活動組成。豐收節期間,全省預計組織各類慶豐收活動逾200場次。
稻田交出“金色答卷”
組織開展農民歌舞、趣味運動、農耕文化傳承等活動……各地將舞臺搬進田野,慶祝乙巳豐年。
19日,以“墾地融合促發展,共慶豐收話未來”為主題的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墾地共慶豐收活動在福鼎市舉辦。傳承數百年的魚燈習俗成為“氛圍組”擔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魚”與“余”同音,寄託著人們“年年有餘”的美好期盼。
作為全國最大的縣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産基地,建寧今年雜交水稻制種面積超16萬畝。23日,福建省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三明分會場在建寧縣溪源鄉楚尾村舉辦。現場,儺舞表演將豐收儀式感拉滿。只見一人扛著萬民傘,6人分別戴不同顏色的面具,代表福、祿、壽、喜、雙、全六員大將。其中4人肩挑擔子,一頭為彩色線毯,一頭為鼓——“毯”為“坦”的諧音,意喻平平坦坦、風調雨順;“鼓”“谷”同音,以祈豐年。
美好的願景正照進金色稻田。今年以來,全省糧食生産交出了一張“金色答卷”:春糧、早稻接連實現播種面積、總産量、單位面積産量“三增長”;秋糧長勢良好,中稻已收穫近兩成,田間實測畝産普遍高於上年,晚稻陸續進入抽穗揚花期。
“新農人”C位亮相
農民節日為農民、農民節日農民辦。在這個專屬於農民的節日,各地“新農人”站上舞臺C位,展現別樣風采。
19日,2025年龍岩市永定區“柚見龍湖 香飄永定”福柚金獎爭奪賽結果出爐。來自8個鄉鎮的37位柚農將一年的成果搬上評選桌接受考驗。由專家和群眾評委組成的評選組,從果重、果形、果皮、果肉、口感等多項指標進行現場打分,評出金獎、銀獎、優質獎。“我們要把柚子種得更好,帶動更多果農一起勤勞致富。”新晉“柚王”、永定區洪山鎮柚子種植戶張全勝説。
鳳來雁歸,才聚鄉村。2022年,我省啟動鄉村産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力爭用5年時間培育一支能夠引領一方、帶動一片的鄉村産業振興帶頭人“頭雁”隊伍。如今,活躍在廣闊鄉村的“頭雁”們,正成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新擔當。豐收節這天,他們集中亮相福建農林大學首屆“頭雁”風物市集暨“中國農民豐收節”慶展活動,展示鄉村好物、好味、好景。
漳港海蚌、德化黃花菜、蓬華芥菜、將樂山茶油、冠豸山鐵皮石斛、寧德大黃魚……這些從山海間孕育出來的福建好滋味,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福農優品”。作為我省近年來著力打造的綠色優質農産品品牌,“福農優品”成為“中國農民豐收節”上的流量擔當。各地把提振消費作為豐收節重要內容,著力打造金秋豐收消費季,線上線下齊發力,推動特色農産品産銷對接。
22日,以“慶農業豐收·享美好生活”為主題的泉州市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市級主會場活動在南安市九都鎮舉辦。現場,“山美生活”數字平臺助農模組上線發佈。該平臺將通過數字技術賦能,為農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銷售渠道,實現農産品的線上銷售與品牌推廣,讓優質農産品走出鄉村,走進千家萬戶。
“鄉土味”遇到“科技范”
在豐收節,不僅能感受到豐收的喜悅,還可以看新品種,看新裝備,看躍遷升級的福建特色現代農業,看“鄉土味”與“科技范”碰撞出的火花。
21日,2025年南平市“中國農民豐收節”系列活動在建陽區莒口鎮馬伏村舉行。“問稻館”裏,一款名為“清優308”的水稻品種格外吸睛。該品種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自主選育,因富含抗性澱粉,人體攝入後不會引起血糖濃度大幅波動,對糖尿病患者友好,目前已成為全省特色水稻的代表性品種。
“福”字號品種不僅本土飄香,還在走南闖北中賦能全國各地農業發展。15日,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龍眼豐收季促消費活動在四川省瀘州市瀘縣舉辦,其間,2025年全國龍眼新品種展示評價活動公佈獲獎結果,福建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自主選育的13個品種榜上有名。
作為全國龍眼育種的中堅力量,省農科院曾育成世界第一個雜交品種“冬寶9號”,培育出不同成熟期的香型龍眼雜交新品種,均居國際領先水準。自2019年簽訂院地合作協議以來,瀘州累計從福建省農科院引進11個優良雜交龍眼新品種,將龍眼鮮果採摘期從8月下旬至9月下旬,延長到8月下旬至11月中旬,鮮果上市時間延長40天以上。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後一年。透過“中國農民豐收節”的窗口,不僅可以領略八閩豐收圖景,走近勤勞智慧的福建農民群像,更可以一覽福建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走具有福建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的豐碩成果。(記者 張輝 通訊員 劉文標)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