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向海圖強 福州答好漁業資源保護“生態卷”
2025-09-26 09:54:46來源:福州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

  原標題:福州譜寫現代漁業發展新篇章系列報道 向海圖強 福州答好漁業資源保護“生態卷”

向海圖強 福州答好漁業資源保護“生態卷”

連江黃岐半島國家級鮑魚健康養殖標準化示範區。記者 包華 攝

  從羅源鑒江灣到連江黃岐半島,再到閩江口……綿延963公里的蔚藍海岸線上,綠色發展新風正勁。當保護治理的格局從山頂延伸到海洋,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福州市海洋與漁業系統立足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正統籌推進漁業資源保護與開發。

  鏡頭定格羅源鑒江灣海域,只見黃藍交織的塑膠漁排經緯交錯,綿延向前,組成了壯闊的養殖牧場。

  養殖戶唐洪記得,早些年大家都用木頭和泡沫浮球製成的傳統漁排,不僅容易産生海漂垃圾,也潛藏著不少危險。前前後後5個多月,花了10多萬元,唐洪把160多口老舊漁排全部換成了塑膠漁排。改變顯而易見,“現在的漁排更結實,海水也更清澈了,環境更好了”。

  沿著綿長的海岸,福州全面實施海上養殖轉型升級行動,將一片片養殖牧場化為綠色的“海上田園”。截至目前,全市累計改造傳統養殖漁排34.37萬口,筏式養殖泡沫浮球9.3萬畝。與此同時,大力推進濱海濕地、長樂海蚌資源增殖保護區(含漳港西施舌國家級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等海洋資源保護,重現一道道生態屏障。

  在連江黃岐半島海域,投放的人工漁礁已經褪去生硬的輪廓,附上柔軟的藻類,魚群遊蕩其中,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連江黃岐半島海域和福清東瀚海域兩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的建設方興未艾。海洋牧場是一種新的海洋資源開發模式,通過投放人工魚礁,為魚類等海洋生物提供繁殖、生長、索餌和避敵的場所,搭好“海底公寓”,讓更多魚類願意“住”下來。這對進一步恢復生態資源,優化漁業資源結構,具有重要作用。

  這樣的新探索,正織就一幅與海共生、漁旅融合的生態畫卷。目前,連江黃岐半島國家級海洋牧場已經完成全部1026個、合計2.89萬立方米礁體投放,圓滿完成投礁任務。福清東瀚國家級海洋牧場與第三方共同創建海洋創新實驗室福清分院,開工建設碼頭等相關配套設施。

  “放魚了!”今年6月全國水生生物同步增殖放流主場活動在福州舉辦,鏡頭定格下中華鱘、日本鰻鱺、花鱸、鰱、鳙等285萬尾水生生物歡快躍入閩江口水域的畫面。

  中華鱘雖然是長江水生生物的旗艦物種,但過去也曾分佈于閩江水域。此次活動,200尾帶有錨標的中華鱘加入“放流天團”,讓技術人員能夠有效掌握中華鱘放流後的活動軌跡及生存狀況,為下一步制定保護措施提供科學依據。此次增殖放流主場活動還獲得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高度肯定。

  增殖放流活動是推進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的有效途徑。2022年在全省首創“萬人億魚”以魚護水生態品牌,目前累計投放各類海、淡水苗種超40億尾(粒),對近岸海域和閩江水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助力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

  無人機升空巡航,讓江面非法蹤跡無所遁形;無人船破浪前行,精準排查水下違規網具……從伴海而生到與海共生,福州還能如何守護這一片蔚藍?一場場劍指要害的專項執法行動,正以實幹給出答案。

  為打響閩江守衛戰,福州率先亮出“安瀾閩江”執法品牌,對非法捕撈行為“零容忍”。在更廣闊的海域,福州市海洋與漁業執法支隊築牢漁業資源保護防線,深入開展海洋藍劍專項行動,嚴厲打擊各類海洋與漁業違法違規行為。

  保護、開發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福州如何在保護海洋資源的基礎上,開發海洋資源?以海洋碳匯為切入點,福州開啟“碳”索海洋生態之路。

  在創新藍色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上,福州一直是個先行者,從開發、核算、交易到執法,貢獻了多個“首個”:落地全國首宗海洋漁業碳匯交易、印發全國首張海洋漁業藍色碳票、建成全國首個縣級海洋碳匯交易服務平臺,實施全國首例漁業生態環境損害藍碳賠償案……截至目前,全市累計海洋碳匯開發量27.7萬噸、交易量6.4萬噸。

  當一個又一個藍碳實踐在福州破冰,藍色海洋也能帶來“綠色收入”成為越來越多漁業從業者的共識。正如全國首張海洋漁業藍色碳票持有者、福建億達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邱碧香所言,“從事海帶養殖生産30多年,沒想到有朝一日空氣也能賣錢,這更加堅定了我們繼續做大做強海帶産業、保護海域資源的信心”。

  執筆繪就人海和諧的新畫卷,奮力譜寫現代漁業發展的新篇章。面向未來,福州將以保護與開發並重的生動實踐,繼續探索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福州模式”,為海洋強國建設貢獻更多的“福州方案”。(記者 馮雪珠)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