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潭尾紅樹林濕地曾入選國家級綠色低碳典型案例。(記者 黃嶸 攝)
寒露節氣後的下潭尾,85公頃紅樹林依舊鬱鬱蔥蔥,透過清澈的水面,人們還能不時看到不同種類的海洋生物。這一全省最大的人工重構紅樹林生態公園,不僅成為廈門新的旅遊打卡點,還被打造成了國內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提升的樣板。
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在福建、廈門考察時指出,要“加強重點領域、重點流域、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擴大生態環境容量”,要“推動福州、廈門加快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做大做強海洋經濟。”一年來,包括下潭尾在內的廈門333平方公里藍色版圖,在生態與經濟的同頻共振中,正不斷發生令人矚目的改變。
多措並舉 守護海域生態健康
國慶中秋假期的最後一天,下潭尾紅樹林濕地又迎來了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教授陳鷺真團隊,他們踩在沼澤地上,分層採集一米深的土壤樣品,測定它們的碳含量。這支科研團隊的工作日常,聯結著讓廈門海洋生態“出圈”的一個關鍵詞——藍碳,根據廈門産權交易中心提供的數據:這些年,廈門藍碳交易量累計達21萬噸,約佔全國市場的八成。
業內公認的是,“雙碳”目標下的中國,“藍碳”正變身“金碳”,成為撬動綠色發展的新支點。今年,我市海洋部門提出的“全力打造廈門藍碳交易城市名片”的目標引發關注。
如果説,蘊藏在下潭尾紅樹林濕地裏的藍碳,關聯的是彰顯環保理念的無形動能,那麼這片海域呈現的生物多樣性則是“看得見”的變化。最新資料顯示,如今下潭尾魚類、貝類和蝦蟹類物種總數較修復前增加了2.4倍,而生物量則分別提高了2.99倍、4.76倍和1.19倍。
海洋生物越來越多,折射出不斷向好的廈門海洋生態環境,當然,這與廈門人為的“增殖”不無關聯。就在國慶前夕,隨著一億多尾蝦苗在翔安歐厝海域入海,作為2025年廈門市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的“漁業資源保護增殖放流項目”順利收官。今年我市已放流經濟物種苗種3.47億個單位,明顯超出了年初既定的2.3億個單位的目標。另一數據也頗具説服力:目前廈門中華白海豚數量穩定保持在60至80頭,處於食物鏈頂層的它們的生存狀態,直接反映了廈門海域的生態健康狀況。
廈門每年“增殖放流”的高峰期,選擇在長達三個半月的休漁期內。“船進港,人上岸,我們用‘零容忍’姿態打擊違規捕撈行為。”今年,海洋部門重申了廈門採取的是“最嚴格的伏休制度”和“最嚴格的伏休管理”。
一邊是“放魚”,一邊是“休漁”,一動一靜,都是廈門“推動海域綜合治理,擴大生態環境容量”系列努力的組成部分。
打造載體 推動海洋産業集聚
去年底,廈門海洋生態保護與海洋經濟發展“雙優”成績單相繼出爐:2024年,廈門近岸海域國省控點位優良水質面積比達91.7%,同時以全省0.25%的海域面積創造了全省20%的海洋生産總值。
深究這幾個數字,可以看出:在廈門,生態與經濟並不是孤立的,它們相輔相成、互相促進。而這一點,一年來,也被廈門發展藍碳經濟、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恢復海域風貌等諸多實踐證實。
在廈門的藍色發展戰略中,“加快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無疑是重中之重。“創新海洋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模式”是其中的一方面,“推動海洋新興産業鏈延伸和産業配套能力提升”則是回歸經濟本身的另一方面。
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假期,位於翔安歐厝的海洋三所翔安基地建設工地沒有停歇,80名工人奮戰在幕墻安裝等施工一線,全力衝刺工程的節點目標。從航拍器的視角看,這裡就是核定規劃面積10.27平方公里的廈門海洋高新區一角。
一年來,廈門海洋高新區的快速成長,讓我市加快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有了更加堅實的載體。不僅如此,我市正以廈門海洋高新區為依託,聯合海滄生物醫藥港、同安輕工食品園、國家級漁港經濟區等,形成“一區多園”的産業集聚佈局。
而就在幾個月前,《廈門市加快推進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若干措施》和《廈門市加快海洋新興産業發展若干措施》兩份重磅文件印發,引發國內外業界的關注。從文件對深海産業、發展海洋信息與數字産業的前瞻性佈局,可以看出廈門在新形勢下落實海洋強國戰略,壯大海洋産業集群,推進全市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努力。
每年都在刷新的一組數據,印證著各種努力的成效。廈門市海洋生産總值從2020年的1954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2588億元,年均增長7%以上,佔全市GDP已達30%。而截至目前,廈門已經培育海洋龍頭企業30家、涉海上市企業15家、涉海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40家,實現涉海科技成果轉化超100項。
廈門,城在海上,海在城中。
廈門,還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論述和在福建、廈門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驅動生態與經濟的雙槳,奮楫深藍,向海圖強。(記者 王元暉)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