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十四五”以來,我省加大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工作力度,持續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協同、全民參與”的保護工作機制——守護碧浪清波,共築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美好未來
10月底,2025年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月活動在我省正式拉開序幕。廈門演武大橋星光海岸觀景臺上,漁政執法人員、社會公眾、媒體記者等代表的誓言久久回蕩,《換我來守護你》的歌聲余韻猶在,展現城與海的和諧交響、人與動物的和諧共生。
水生野生動物是江河湖海的“原住民”,它們維繫著水體凈化、食物鏈平衡的關鍵環節,是地球生命共同體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十四五”以來,我省加大保護管理工作力度,持續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協同、全民參與”的保護工作機制,守護江海碧波,讓水生野生動物有了更好的生存環境。
制度護航,織密保護網絡
以法律和行政監管形成剛性約束,我省織密保護網絡,為水生野生動物撐起安全屏障。近年來,我省及時修訂《福建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辦法》《福建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等法規文件,築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省海洋與漁業局主動加強與林業、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部門協同聯動,完善長效協作機制,推動依法保護、科學保護向縱深發展。
優化棲息環境。我省通過規模化建設海上牧場、常態化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嚴格執行海洋伏季休漁及閩江禁漁制度,全面清理違規捕撈網具等多措並舉,維護安全舒適的水生野生動物生存家園。今年6月6日,2025年全國水生生物同步增殖放流主場活動在我省成功舉辦,全省同步增殖放流苗種超13.9億單位。“十四五”期間,我省累計建成21個增殖放流公益平臺,累計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超300億單位。
加強水産養殖綜合治理。在全國率先謀劃建設一體化大融合“海上福建”總平臺,建成水産養殖智慧化管理平臺,對超規劃養殖進行“動態清零”。全省累計改造傳統網箱100多萬口、貝藻類筏式養殖設施70多萬畝,海上養殖設施向生態化、規範化、景觀化轉型。建立水産養殖尾水治理“一張圖”管理模式,養殖尾水治理設施及資源化利用得到廣泛應用。
持續開展生態預警監測。我省建成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系,實現海洋生態環境要素精準識別、信息收集、實時追蹤,構建海洋生態分區分類框架。今年首次發佈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近岸海域海洋生物種類豐富,多樣性指數平均為1.71~3.43。
嚴格管控工程影響。堅持“避讓優先、補償跟進”原則,我省對涉及保護區域的涉水涉漁工程,嚴格審核嚴格把關,通過科學評估、精準施策,將工程對水生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的影響降至最低。
強化執法查處。“十四五”以來,全省持續開展“清風行動”“亮劍行動”,累計投入漁政執法力量1.4萬人次,對3000余家水生野生動物經營利用、人工繁育單位開展專項檢查;聯合海關、市場監管、瀕危辦等部門,辦理水生野生動物相關案件100余起,深化行刑銜接,以零容忍態度嚴厲打擊非法捕撈、交易等行為。
多元參與,凝聚社會合力
我省在全國首創由省級漁業主管部門統籌組織的“救護研究中心+救護聯盟+救護站+保護專業委員會”的水生野生保護動物救護體系。由省水産研究所水生野生保護動物救護研究中心牽頭、省內6家水生野生動物救護站參與,“省水生野生動物救護聯盟”應運而生。
目前,全省已建成中華白海豚、文昌魚2個水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劃定11個國家級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整合形成廈門珍稀海洋物種等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山珊瑚等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沿海“六市一區”實現國家級海洋公園全覆蓋。
全民同行,讓保護成為“日常溫度”。積極推動生態保護理念進社區、進校園、進景區、進漁區,我省還重新修訂《福建省水生野生動物名錄》,編制了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的電子宣傳材料,製作宣傳海報、宣傳單、宣傳環保袋等材料,借助電視臺和報紙等多種媒體的宣傳活動,提高公眾對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的意識。
今年10月底,中華白海豚主題宣講活動在廈門舉辦,向社會公眾廣泛宣傳中華白海豚專業知識、保護執法等內容,營造濃厚氛圍。廈門成為全國唯一在主城區就能看見中華白海豚的濱海城市,中華白海豚悠然穿梭于碧波之間。
作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它們不僅是海洋生態健康的“指示物種”,更是福建海洋生態文明的鮮活象徵。“十四五”以來,從實施“海陸聯動、河海共治”,探索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廈門實踐”新模式。通過制度創新、生態修復、公眾參與等多措並舉,我省在珍稀水生動物保育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在剛性約束之外,凸顯科研技術的支撐作用,喚起公眾的保護自覺,我省海洋與漁業系統匯聚政府、科研機構和民間力量,努力構建全社會保護和增殖珍稀瀕危水生動物資源的大格局。
科技為生命“續航”。20多名知名專家、學者和技術團隊組成省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專業委員會,成為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的“智囊團”。他們開展鯨豚類監測和調查,在我省沿海地區進行了鯨豚類資源分佈調查及社會調查,2025年完成了東山和平潭海域春、夏季共7個航次的野外觀測,其間在東山、平潭、泉州海域多次觀察到瓶鼻海豚等鯨豚類動物。
2024年8月,中華白海豚“樂寶”在泉州南安沿岸的灘塗擱淺。在省海洋與漁業局的協調下,南安市農業農村局、泉州歐樂堡海洋王國樂園水生野生動物救助站、省水産研究所水生野生保護動物救護研究中心攜手合作,歷經一個多月精心治療照料,在廈門西海域將其順利放歸,成功完成了救助。目前,科技工作者對“樂寶”進行追蹤監測,記錄其放歸後的狀態,為保護珍稀物種提供科學依據。
近年來,全省共處置水生野生保護動物擱淺、誤捕等突發事件100余起,涉及水生野生保護動物10余種,包括中華白海豚、玳瑁、小抹香鯨、斑海豹、綠海龜、棱皮龜、瓶鼻海豚、東亞江豚、印太江豚、糙齒海豚等。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省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將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擺在突出位置,謀劃‘十五五’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系統性措施,用機制構築防線,用科學賦能保護,用行動傳遞溫暖,持續推動保護水生野生動物成為社會共識。”(吳雲漢 吳開釧)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