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寧德屏南闖出高山農業的融合突圍之路
2025-11-20 10:28:47來源:福建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

  原標題:向山而生 向綠而行——屏南闖出高山農業的融合突圍之路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屏南地處閩東群峰疊翠間,平均海拔830米,生態綠美清新,曾困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桎梏,被貼上“又貧又難”的標簽。但這座生態福地牢記“屏南屏南,觀念一變就不難”的殷切囑託,以“向山而生、向綠而行”的智慧破局,在有限的土地上做足“立體文章”,將先天“劣勢”轉化為發展“勝勢”,蹚出一條三産融合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從高山蔬菜的四季輪作破解生態與效益平衡難題,到林下經濟的全産業鏈開發喚醒“沉睡資源”,再到農旅融合的“稻田+”模式重塑鄉村價值,一場以生態為底色、科技為引擎、融合為路徑的農業變革,正在這片被群山環抱的土地上,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屏南答卷”。

  高山之上種好菜

  棠口鎮是蔬菜優勢産區,立冬時節,晨霧還未散盡,梯田間銀鏈般的蔬菜大棚已透出縷縷暖意。此時,玉米、茄子、四季豆等夏秋茬口作物已陸續采收完畢,農戶們正忙著翻整土地,為下一茬花椰菜的種植做足準備。

  “大棚種植讓我們擺脫了‘看天吃飯’的被動。”棠口鎮久順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賢朝踩著泥濘的田埂,看著工人們操作小型旋耕機翻耕土地興奮地説道。此前輾轉在外工作的張賢朝始終放不下對家鄉土地的熱忱,在2020年毅然回到棠口,流轉村中閒置土地400畝進行規模化經營,推進果蔬種植産業化發展,去年銷售額達300萬元。

  如果説張賢朝的田間機器還只是小配角,那麼在不遠處小型農業機械推廣示範園裏的農機設備,可謂是閃亮登場。

  106畝的示範園裏,水肥一體化系統、水稻插秧機、智慧打藥施肥無人機、水稻收割機、稻穀烘乾機等“科技神器”各司其職,構建起糧食種植全流程服務體系,科技感十足的“田間車間”讓老農們直呼“大開眼界”。

  為何在高山蔬菜基地種植經濟效益更低的水稻?原來,若土地長期種植單一作物,容易出現土壤地力下降、青枯病等病害滋生等現象。最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莫過於“糧經輪作”,即在夏季改種一茬水稻,讓土壤休養生息,從而使下一茬經濟作物“站穩腳跟”。

  示範園由宸輝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運營,將原來農民一年三季種植蔬菜,調整為一年“2季蔬菜+1季糧食”的稻菜輪作模式。合作社負責人張自振表示,輪作有效改良土壤、提升土壤肥力,還降低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蔬菜種植成本節約了15%。

  “小型機械的加持,使插秧效率提升了近十倍,收割效率更是提升了上百倍,以前一人一天收割0.3畝稻,現在一台設備一天就能收割50畝。”棠口鎮黨委副書記張聲祎細算了一筆賬,連管理成本和人工成本都降低了近40%,帶動周邊農戶實現“機器換人”,農戶積極性得到大幅提升。

  據統計,屏南高山蔬菜種植面積達15萬畝,是我省最大的夏秋季高山蔬菜種植基地,為我省夏秋淡季蔬菜供給20%以上,全産業鏈覆蓋人口3萬多人,佔全縣從事農業人口的60%以上。

  屏南縣農業技術和農村産業發展中心主任陸裕華指著規劃圖介紹,通過省級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的技術支撐,屏南全力構建“1+N”産業發展格局,已形成“菜—玉米—菜”“稻—菌”等輪作模式,可實現四季生産、週年供應。目前,全縣已建成2個萬畝基地、10個千畝基地和16個示範基地,推動高山蔬菜從“單打獨鬥”向“抱團發展”轉變。

  林下生金綠滿川

  雙溪鎮澄新山蒼子國家林下經濟示範基地內,連片的山蒼子樹佈滿山間,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清香,農戶們戴著竹編斗笠,嫺熟地修剪山蒼子苗木枝條。

  “山蒼子渾身是寶,以其高檸檬醛含量在市場中獨樹一幟。”福建澄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蘇好松介紹,公司通過“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建成3000畝種植基地,年産山蒼子120噸,開發出山蒼子精油、避蚊噴霧、洗護用品等終端産品,預計今年銷售額可達600萬元。

  屏南野生山蒼子資源豐富,過去由於缺乏系統開發,始終“養在深閨人未識”,未能形成成熟産業鏈。在當地政府鼓勵引導下,澄新科技敏銳“嗅”到山蒼子市場潛力,讓曾藏于深山的“野果”變成致富“金果”。

  這背後,科技創新的賦能是關鍵。在澄新公司的實驗室裏,技術人員正在調試新的提取設備。“我們與科研機構協作,正在推進無性係繁殖組培技術,現已完成第一階段實驗。”蘇好松指著試驗田裏的山蒼子幼苗説,這項技術突破後不僅解決了公母樹難以區分的難題,還將大幅提升種植效率。公司還自行研發中草藥溯源系統,讓種植、加工、銷售全程可溯源,為藥企供貨築牢品質防線。

  “明年我們計劃推出‘我把心願種屏南’活動。”蘇好松透露,公司正在開發線上認領平臺,市民可以通過認領樹苗參與生態共建,同時還能獲得山蒼子精油等産品。這種“訂單式”發展模式,讓林下經濟也能實現全民參與、全民共享。

  林下經濟的崛起,讓屏南人意識到:生態資源並非只是擺設,而是可以激活的生産力。近年來,屏南縣借“林”發力,做足“林”文章,因地制宜積極推廣林下經濟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引導林農採取入股、出租、轉包等模式流轉林地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培育出林下種養、森林康養等多種業態,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致富新路。

  如今,屏南林下經濟的版圖正在不斷擴展。作為省級林下經濟重點縣,屏南擁有從事林下經濟企業15家,新型林業經營主體40家,累計發展林下經濟面積20.73萬畝,産值4.7億元,帶動農戶1.2萬人,正日益成為群眾增收致富、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新引擎。

  一畝田的N次方

  現下,熙嶺鄉四坪村的稻田已褪去金黃,二月蘭的嫩芽悄悄冒出頭來,田間咖啡館的香氣依舊氤氳。遠處,雲霧繚繞,黛色的山巒起伏,古樸的厝屋點綴其間,仿佛一幅流動的水墨畫卷。

  誰能想到,幾年前這片稻田還是被遺忘的荒地。曾因荒田凋敝、人口流失的傳統村落,正因“稻田+”模式煥發新生。

  “我們的食光水稻堅持不施農藥、不用化肥、自留種子。”屏南愛故鄉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潘國老介紹,上個月稻子剛收割完,稻穀經過晾曬、包裝後,正陸續送往認領人手中。

  光種稻能賺大錢嗎?答案是不能的。在屏南糧食行動和鄉賢回歸的號召下,在外經商的四坪人潘國老毅然返鄉,從商人變成農民,扛起了“種好一畝田”的責任。在摸索中,他悟了一個道理:“現代農業不能只當作農事來做,種植是基礎,還要有換位思考、綜合運營的思維。”

  於是,“稻田+蔬菜”“稻田+魚”等多元生態種養模式落地,“稻田+咖啡”“稻田+研學”等文旅業態上新,讓一畝田“長”出多份經濟效益。潘國老説:“即使是冬日,他們仍可以將咖啡豆烘焙、香草茶製作等體驗活動延續下來。”此外,合作社還與多所學校合作開展研學活動,組織孩子們在深秋的田間觀察昆蟲、學習糧食安全知識,讓稻香裏飄起書香。

  亮眼的數據見證了一畝田的“豐”景:今年四坪村70畝食光梯田收入超過45萬元,僅國慶期間,接待遊客超3000人次,帶動村民人均增收1.5萬元。

  2021年,屏南縣發起“糧食安全屏南行動”,出臺《開展“糧食安全屏南行動”活動方案》等系列文件,在全省率先開展“認領一畝田”活動,隨著實踐向縱深推進,“一畝田”正釋放出多元價值,也讓種田成為全民共識。

  在屏南縣,不僅僅四坪村走出了“稻田+”的發展新路,南灣村通過舉辦稻田音樂會和稻田攝影大賽等活動,將稻田轉變為文化展示的舞臺;廈地村則推出了“稻田讀書分享會”,讓書香與稻香相互交融;柏源村憑藉千畝梯田的資源優勢,舉辦了豐收節,讓農耕文化煥發新活力……在這裡,“一畝田”的價值被不斷放大,綻放出N次方的精彩。(記者 周佩青 通訊員 甘葉斌)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